对话——走进孩子心灵的绿色通道

作者: 蒋玉琴 朱岳珍

摘 要:加强师生间“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不仅可以加快教育进程,而且能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对话; 心灵世界; 绿色通道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59-001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话”的双方应没有贵贱、高下、大小之分,权威的架子、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对方敞开心灵、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上语文课,我经常范读课文。刚开始一段课文读下来,看到一些学生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只顾着自己继续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多加理会。终于有一天学生向我提意见了,说老师您读完课文怎么也不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呀。我这才如梦初醒,看来我读书肯定有学生不满意的地方。从此,我每范读一次课文,都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在一次班队课上,学生们举行了“朗读大赛”。开始时,谁都不肯先上去。其中有一个差生,平时很爱朗读,无论干什么事,积极性很高,此时不断地看我,我就邀请他先上台读。他说:“老师,我来读,如果读得不成功你不会责怪我吧!”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敢精神,我们是重在参与,况且我相信你一定行。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说:“对。”同时响起了热情的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上了台,读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出了差错,但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那么,课外怎样适宜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

1.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

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内巡视作业时的对话

当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如“××你看××的写字姿势多好啊。”“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3.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

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

4.休息日校外偶遇时的对话

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三、纸上师生的情感对话

1.利用作业评语和学生对话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日记书面对话

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他们身心的发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其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变化之一,是他们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闭锁性,言论也开始有了一些隐蔽性。再者,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思想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就不容易表露出来。因此,为了使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健康发展,就必须设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心中有什么愉快和痛苦,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利用学生写日记的方式,进行书面交流说话也是一条轻好的途径。因为它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个别指导为主,以保密、尊重为原则。所以,学生们能够在日记中流露真实的心声,使老师能够通过学生的日记了解学生心灵深处一般不愿向别人披露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教育。、

师生的平等“对话”,心灵间的“对话”,情感上的“对话”,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途径。我觉得,“对话”要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对话”的乐园、学生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