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实施生活化作文的新探索

作者: 胡广华

摘 要:在新课改形势下,针对农村中学生特点,实施生活化作文模式,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生活化; 作文;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76-001

一、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积累具有农村特色的写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要从独特的乡土性出发,在鲜活、活力、灵活、活跃上下工夫,积极开展作文教学。

1.观赏乡景练抒情

延庆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厚的人文底蕴,各实验校根据本校实际,引导学生观赏领略当地的乡村美景,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为学生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张山营中学紧邻松山自然保护区和古崖居两个旅游景点,学校通过布置参观家乡的景色,指导学生练习写作。千家店中学边的滴水湖、硅化木公园;八达岭中学上的万里长城;康庄中学近邻的野鸭湖都成了学生们写作的极好素材。

2.下田劳动写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周记的形式及时地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同时对注意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做指导。如:村里的学生家家种玉米,学生们都参加过收玉米的劳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获得了写作的素材。

3.为民服务练文笔

近两年,我县的民俗旅游兴旺起来,光民俗村就有十几个。鲜果采摘、步行登山、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成为时尚。大庄科中学和井庄中学依据本地区民俗旅游的特点,指导学生为民俗村撰写导游词,特别是为民俗户撰写农家饭的制作,介绍山野菜的生长特点和营养价值,并以条幅的形式,张贴在院墙上或大门边。这个活动从学生的邻里生活、交往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既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可谓一举多得。

二、倡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

1.轻松作文,放任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写“放胆文”“自由文”

首先,打破写作体裁的单一化限制,淡化文体特征,注重体裁的多样化和实用性。农村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知识,刘斌堡中学充分利用这些本地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访问。如:初二学生观察养殖小区写出《海狸鼠的爱好》、《蝎子的习性》等科技小论文,有的写成观察笔记或调查报告,形式多样。

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农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延庆二中对这些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组织学生调查毛衣厂的水污染问题,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撰写调查报告,扩展学生写作的体裁,同时个人可以写随笔、观察日记、叙事散文等,学生通过多种体裁的创新,打破思维的定势,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淡化诸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作文简洁等等“好文”的标准,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善想、善说。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不论天马行空还是标新立异,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2.写想象作文获取创新灵感,进行个性化写作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和联想都是写作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农村中学生生活实践扎实,但想象力不足;培养学生想象力要以从课文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凭空想象是不可能的。作文来源于生活,农村中学生的生活是无比丰富的;学生们熟识生活、认识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方法和习惯是不同的,写作必定要表现出独到之处。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善于表现自己,不注重隐藏自己的观点,掩饰自己的情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这就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教师要注意引导保护学生在感受生活中所激发的那一点火花,让学生有展示内心世界的自由,在脑中形成“我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学生敏锐地发现生活,写出情、悟出理

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和发现是两个“共生”运用的心理活动。如果说上面的感受重在积累,那么“发现”则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捕捉与挖掘。

第一,指导学生通过感受现实生活抓住生活中的“亮点”。生活中的“亮点”闪现一不留神,稍纵即逝、失之交臂。有许多同学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作文,其独特之处就是及时地紧紧地抓住哪些生活中的“亮点”,这对学生写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大庄科中学有个学生这样说:“我和妈妈一起采摘过无数次的核桃、栗子、红果……我抬头看见妈妈站在树杈上,用木棒使劲够树梢上的那个核桃,一下不成,又小心地踮起脚,身子使劲向前倾,再够一下,终于啪的一声核桃摔在地上,这时妈妈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这段描写,令在场的师生为之动容,这就是“亮点”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无数个亮点。

第二,指导学生深入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写出情,悟出理。自我生活的感悟点主要是指学生从内心世界的动情点(如情有独钟、心灵震憾、强烈印象)中感而有悟,思有所得。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往往表现的情思激荡,诸如环境变换、人事变化、节日活动以及纠纷受屈,这些生活现象必然会引发出一段思想感情的波动,进而引发出“一番觉悟”形成一个感悟点,同时也形成一个抒情、言志的突破口。

农村中学生最大的弱势就在于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激情之后,不善于写出情、悟出理。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善于自我调控,即要为“悟”而感,“有的放情”,增强发掘“感悟点”的自觉性;针对作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休闲生活、家庭生活、交往生活抒情、明理。

通过生活化作文教学,学生有的写了,想写了,爱写了,会写了;写作兴趣、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休闲娱乐生活中的见闻与感受,成为他们作文的主要素材,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由生活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由见而感,由感而思,由思而悟,写出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具有个人独到见解的好作文来。

实践证明,只要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生活、感悟生活,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农村中学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