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集体效应谈班集体建设
作者: 吴春芳摘 要:班集体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激情效应,增知效应,导行效应,励志效应。班集体效应原理启示我们在班集体建设工作中应努力加强以下几个工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发丰富的信息资源,指导积级的集体行为,积蓄厚实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班集体效应; 建立人际关系; 开发信息资源; 指导集体行为; 积蓄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83-001
在一个班级中,影响每个学生成长的,不仅仅是各个任课教师所精心设计并有计划组织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也不仅仅是班主任及其他同志刻意规划并有意识组织的思想工作和教育活动;学生所在的班级集体以及由这一集体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班级社会文化”,对其中每一个体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直接施加的教育影响重要得多。我们说,这种影响就是班集体的育人效应,简称之“班集体效应”。
应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班集体效应呢?按照人的品德心理的基本组成要素。我们认为这种班集体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激情效应
一个班级群体,如果处于比较松散状态,同学之间人心相异,各行其是,缺乏共同语言和志趣,那么,这一群体中的学生个体通常不会有什么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一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所谓的感情麻木的感觉。反之,一个人心归向、充满凝聚力的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相处和谐,那么每个成员身处其中,就会时时充满兴奋,时时感到温暖,因而会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产生奋发、振作的进取动力,即使有什么不顺心,也很容易在集体怀抱中尽快化解。
二、增知效应
班级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其习成的“小社会”内以其习惯的方式建立交际网,随时随地充当“信息发布员”传递着自己所耳闻、目睹、身历的各种事物,这对其交际对象来说,是扩大见闻、增进知识。这种情形在一个良好班集体中发生,就是数十人的大群体构成的一个全面反馈体系,每一个成员不仅仅可以向其他成员吸收大量的见闻、信息,更可能从集体所形成的氛围、风气等方面感受和理解到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信息场,使自己在心理图式上发生可喜的改观。
三、导行效应
一般地,少年儿童的行为和意识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并且,对同龄友伴的模仿和从众更为突出。因此,在一个班级中,绝大多数成员的言论和行为习惯往往直接影响和引导其中少数、个别尚未“定格”的学生的言行。这样,若班级的团体性行为习惯没有形成,那么其中少数学生将会陷于“无所适从”的困窘;若团体性行为习惯是消极状态的,那么少数学生将逐步形成不良行为乃至问题行为;若团体性行为习惯呈积极状态,那么少数学生便会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励志效应
作为由众多成员所组成的群体,无论是因成员间的类同性而自动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还是由外部力量按某种社会需要而组合的正式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其中任何个体都将受到群体的诸多一致性的制约,都必须服从这一群体(绝大多数人)的同一需要。因此,每一个体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个人意愿和好恶,参与到群体行为中去。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一经加人,三年五载,长期地以班集体的目标、规范、时空、行为方式约束自己,锻炼自己,磨洗自己身上不合群的气质或任性的毛病,这对自己是很好的意志锤炼。
班集体效应原理启示我们在班集体建设工作中应努力加强以下几个工作:
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和谐就是指群体内的成员相处亲和,团结友爱,心理上能互容互动,交往中能互助互谅,彼此间充满着朋友般的真诚和家人般的温暖。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只有首先学会在班内善待和关心他人,才能进一步学会在班外、校外乃至社会上善待、关心地人。而善待、关心他人是以对他人的感情及由此升华而来的情操为内动力的。因此,我们必须经常以各种有效形式开展人际感知、人际比较、人际沟通、人际互助活动,促进班集体在整体上形成亲和氛围,维系和激发全体成员真诚、友好的情感,产生驱善向心的情感动力。
二、要开发丰富的信息资源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文化娱乐生活也大为丰富。少年儿童有幸很早地享受了这份幸福,他们在节假日大都会去从事自己的爱好或父母亲为之安排的游泳、溜冰、打球、赏花以及走访亲戚朋友、学习书画电脑、观看影视展览等等活动,于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世界”。在班集体中,我们要利用和创设这种条件,通过“一人一个好新闻”.“今天真开心”、“我看……” 等话题,让学生发布信息,交流见闻,畅谈感想,开发和评析这些来自班内数十名学生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每个成员充分享受之,主动理解之,有机汲取之,达到增知扩闻的效果。
三、要指导积级的集体行为
是群体,就有彼此一致的群体行为,比如一同集队上操,一同外出参观游览,一同去登山夺红旗等,这些有组织的集体行为,是有益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除此以外,班级成员还有出于对群体的认同心理而自发的“民间”集体行为,这类行为往往伴有消极的、不甚有益的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有组织的常规性集体行为着力加强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和步调一致的行动指导,最大限度地产生团体合力效应;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对“民间”集体行为的管理和指导,采取启发、暗示、鼓励、推广等方式,发展诸如资助困难学生的“助学”小组、帮助孤寡老人的“包户”小组、维护街道秩序的“义务交警”小组等,引导处于游离、徘徊状态的少数成员尽快投人积极的集体行动中来。
四、要积蓄厚实的文化底蕴
班集体的文化底蕴,是班队组织在长期的活动实践中形成的、由群体组织形式、行为模型以及群体心理环境、精神风貌等诸多因素有机整合的总和。只有这种长期积淀的“文化”,对班集体中的成员有巨大的潜在约束力和“锻造”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既有利发挥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又有利促进群体的健康发展的宗旨下,全面建立各种学生组织,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行为规范,精心组织各种教育、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周密设计各种评价激励形式,并将这些方面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进而转化为班队文化,促使每个成员努力做到自知、自重、自主、自强,逐步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