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细节,使科学课更加有效
作者: 朱兴华摘 要:科学课细节的锤炼,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磨刀不误砍柴功——课前准备的细节;二、丝丝入扣,和风细雨——教师语言的细节;三、扶放结合,充分信任——探究过程中的细节;四、有的放矢,润物无声——反馈评价的细节。
关键字:科学; 细节; 课前准备; 探究; 语言;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89-001
细节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析。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锤炼教学细节就是要求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捕捉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这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个应该留意细节的地方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请大家指正。
一、磨刀不误砍柴功——课前准备的细节
科学课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很多老师由于忽视或受时间的制约,往往按部就班,照搬教本上器材,于是,在课堂上就容易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例如,有一教师上《冷水与热水》一课时,在称同样100毫升的冷水和热水时,却发现天平向热水一边倾斜,对调位置也是如此,于是,学生就得出了热水比冷水重的结论。最后经过教师反复实验、反思,终于发现是烧杯的重量不一样。其实这些在课前准备时就应预先想到。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科学课的课前准备,应关注的细节有以下几点:
实验材料的准备上,不能一味地迷信教材,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动手能力,以及学校的经济状况,对书本上的器材进行取舍和添加,并对有些材料加以改进,有些材料完全可以是废物利用,还可以添加一些生活中的材料。 对教学环节中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预演,从而能够在课堂精确地控制这些因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因素包括:学生实验教师应先试做一次,效果明显不明显,要不要改进。还包括探究过程中有什么注意点,哪些地方有危险性,应该加以提前辅导或友情提示。甚至还包括器材的摆放,出现形式,以及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时所需的材料,如水桶、抹布等等。
二、丝丝入扣,和风细雨——教师语言的细节
教师语言上的细节,首先是指提问的艺术,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透过课堂上语言的变化,可以感受到教师观念的变化。在提问的细节上,教师应多提学生能自主发现的问题,少提迎合式的问题;多提有意义的问题,少提无助于教学的问题。其次是在引导、评价、总结时的语言艺术,应该做到一是准确得体,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二要生动丰富,教师应该掌握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欣喜不已,课堂内总是有勃勃生机;三是机智巧妙,针对学生的不正确回答,教师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四是诙谐幽默,它可以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五是独特创新,应该将有声语和体态语、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进行引导、评价和总结。
三、扶放结合,充分信任——探究过程中的细节
探究是科学教学的“灵魂”,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几乎所有的科学教师都认识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也都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探究。可是,由于在细节上把握不好,就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能让探究顺利进行,获得成功,几乎什么都为学生考虑好了,准备好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按部就班的形式上的探究,并没真正去经历这个过程,只是知道了一个结果;有的老师呢,则一上课就让学生探究,看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结论一片茫然。那么,如何把握探究过程中的细节呢?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具体表现为一是探究结构的细化,科学探究包括1、提出问题/明确问题;2、猜想与假设结果;3、制订计划并通过观察、制作、小实验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4、得出结论;5、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但并不是每一个探究都要自始至终地按照上面的步骤一一完成,应该视学情有所侧重于某一方面而开展探究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创新技能。二是探究方式的细化,小学生探究欲望强烈,但探究能力却相对较弱。因此,在探究方式上应该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扶放”上恰到好处,学生能自主探究的就大胆放手,让学生亲临体验,享受成功。有困难的,就“扶”一程,“送”一程。另外,还要适时地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探究的兴趣。三是探究时间上的细化,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而且是必须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来进行,不要总打断他们的思维,不要让20分钟的探究活动因为教师的不断叫停而变成10×2甚至5×4。笔者认为在探究开始时,可以预设一个时间,采取倒计时的方法让学生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结束探究活动。
四、有的放矢,润物无声——反馈评价的细节
反馈与评价的细节其实是教学中的调味品,掌握得好,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这是一种教学机智,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的、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另外,教师的评价不光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还应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学生才会不断地去大胆尝试,不断地取得成功,不断地增强学习愿望,不断地收获学习的快乐。
教育就是一堆细节,细微之处往往更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如果忽视了细节,再好的教学预设也只能成为遗憾。因忽视细节而遭遇这样的尴尬,缘于教师课前没有充分考虑科学学科的特殊性,那就是:科学课是一门理性、严谨的学科,一丝一毫的马虎就会导致“谬以千里”,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