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数学学困生“对症下药”

作者: 毕文娟

摘 要: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关键词:学困学生; 学习成绩; 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01-001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在此想谈谈我对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生自身造成的。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意志不强

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学困生数学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

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下,学习效率低。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

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7.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会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数学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对症“救治”是转化的关键

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有可能的。

1.消除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自觉性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利息问题、收益大小问题、利润大小问题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数学知识,“本领”才会大,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

2.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4.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5.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