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邵志方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在中职计算机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中,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认为计算机课就是放松课、愉悦课。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教育;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12-001

近年来,职中一年级新生期末考试成绩急剧下降,学生中多门课程不及格人数较多,计算机应用成绩尤其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研究分析,对计算机课堂教学听随堂课及找到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交流下来,造成学生计算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来源于课堂,学生普遍反映,课堂上师生沟通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并且计算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单调,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上课时提不起兴趣,而教师上课时大都采用讲授法,讲好了让学生练习,一些自觉性好的学生还能坐下来把一节课听完,自觉性稍差的学生最多听10分钟就坐不住了,然后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

根据这一现象,使我想到为什么中央电视台10套的百家讲坛节目能够吸引那么多观众,并且老少皆宜,那么讲坛上的这些讲课专家,采用何用方法和手段使高深的学术理论让听众接受,并且感兴趣了。其实就是讲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预设问题,引导听众积极主动地分析,在自主参与到知识获得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就是情境教学法中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问题情境教学,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现在我们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创新首先要有批判态度,问题情境教学就是要学生充分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既是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又是思维过程的前提。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才会有领悟,才会有创新。

本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尝试了“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体会与老师们分享。

一、精心选择“问题情境”教学材料

1.通过上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案例: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查找与替换这个操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手工查找并替换文章中出现较多的同一关键词,由于替换次数较多,操作起来麻烦且重复,学生自己就要向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简单的操作方法,能够预先设置好查找和替换内容,一次性全部替换完成了,教师此时再引出新课讲授的内容,查找与替换操作。这样做的效果明显要比教师直接提出查找与替换操作要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受到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时“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出现错误的结果。

教学案例:还是查找与替换操作,教师在预先设置的题目要求中增加一个条件,只替换其中某几个关键词,如果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他就会将所有的关键词全部替换掉,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如何去解决只替换部分关键词,教师再告诉学生查找和替换不仅可以全部替换,还可以部分替换。

2.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在关键的地方犯些错误或者有意设置“陷阱”,再创设情境“排雷”,让学生走出误区,以训练思维的独创性,远比正面强化训练来得深刻有力。

教学案例:查找替换操作,教师在预先设置的题目要求中设计,只替换关键词字的格式,关键词不替换,这样一来查找替换的内容都一样,只是格式不同。学生在做这种操作时会遇到0替换的问题,这是教师预先有意设置的题目“陷阱”,同时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也是查找替换操作中掌握的难点和重点。学生此时又会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老师再告诉学生设置替换格式时要先选中替换一栏的词或字,再进行设置就不会出现0替换,否则设置的是查找的内容,因为查找不到,所以0替换。从而帮学生“排雷”。

通过这些探究性上机实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让学生探究上机实验及步骤,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独立完成,提高学习研究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维更加活跃,感受也更加深刻,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设备,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文.情境与情境认知.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覃文霞.情境教学的理论实践与思考.2007,(3)

[3]周南,王玉兰.中职计算机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新华教育导刊

[4]郑春辉.问题情境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高校教育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