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刘各庄遗址调查报告

作者: 赵宝利

摘 要:2009年9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北省文物普查时发现西刘各庄遗址,遗址器物特征明显,时代脉络清晰,是一处商代晚期的聚落遗址,对研究这一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关键词:丰润西刘各庄; 聚落遗址; 商晚期; 调查

中图分类号:K8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63-001

西刘各庄遗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韩城镇西刘各庄村西北约300米处。(图一)东60米是中国移动通信信号塔(四神庄至刘各庄001号),东70米是西刘各庄村委会,南面150米是东西走向的通乡水泥路,北临东西走向的田间土路。遗址面积约18000平方米,平面略呈东西长方形,南端最高,南面有断壁高0.60米,其他三方逐渐低缓。

2009年9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北省唐山市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经过调查发现,遗址地表暴露较多陶片,采集到的标本有鬲、罐等陶器残片,堆积厚度在0.5—0.8米。初步推断该遗址为商代晚期遗址。现将该遗址的发现、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遗址发现

2009年9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北省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普查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地表暴露较丰富的罐、鬲等陶器残片。遗址东西长约150、南北宽约120米,平面略呈长方形,

面积约18000平方米(如图二)。该遗址在西刘各庄村西北约300米处,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定名标准,定名为西刘各庄遗址。

二、地理位置与环境风貌

西刘各庄遗址坐落于西刘各庄村西北,海拔高程13米。从地形地貌看,遗址处于平原地带,四周皆为耕地。遗址地处北纬39°36′58.2″,东经118°02′12.2″,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1月平均气温-6.3℃,7月平均气温25.4℃,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85天,年降水量710毫米。土壤较肥沃,为黄褐色沙质土,适宜种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

三、区域历史沿革

丰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遗址所处位置建制多变,商代为孤竹国领地,春秋战国时属燕国,秦属右北平郡,西汉时期开始建县制,史称土垠县、徐无县、无终县。三国时期属魏国,西晋时期属地归属北平郡土垠、徐无两县。隋时属渔阳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属无终县。辽代为永济务,属玉田县。金大安元年(1209年)始称丰闰,归属蓟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丰润,属顺天府蓟州。后一直沿用。1980年,由丰润县划出一部分,成立唐山市新区。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丰润县和新区,合并建立唐山市丰润区,隶属唐山市管辖。遗址地处平原,早年村民取土他用,保存一般。

四、遗址本体状况

遗址高出四周约0.6米,南高北低,南端最高且有断壁,断壁南地势平坦,其他三方逐渐低缓,东北角和西北角有取土坑,东北角取土坑内为村民墓地。地表为黄褐色沙质土,下为灰褐色粘土。

遗址基本呈长方形,在遗址西北角取土坑南侧断壁发现文化层,距地表0.8米,可见厚度0.5米,灰褐色粘土,内含大量陶片,遗物较为丰富。(如图三)

采集到的标本有鬲、甗、罐等陶器残片。(如图四)标本质地以夹砂居多,颜色有红、褐色两种以红为主,器表有纹饰者多于素面,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隔断弦纹和压印纹,绳纹中有少量印痕较浅。地表暴露遗物特征与文化层包含物基本相同。根据标本特征分析,初步断定该遗址为商代晚期遗址。

遗址早年因平整土地和人为取土略有破坏外,现一直保存较好。

五、结语

遗址文化层厚约0.5—0.8米,内含较丰富陶片,陶器主要器形有鬲、甗、罐等,质地以夹砂居多,颜色有红、褐色两种以红为主,器表有纹饰者多于素面,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隔断弦纹和压印纹,绳纹中有少量印痕较浅。遗址器物特征明显,时代脉络清晰,初步断定为商代晚期的聚落遗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63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