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员工继任计划及其实施步骤
作者: 商燕摘 要:继任计划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关键活动:确定关键人才的胜任特征;开发管理人才综合数据库;实施高层管理评价会议;提供反馈和实施计划;度量发展进度。
关键词:酒店员工; 继任计划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65-001
继任计划或接班计划,英文称为“Succession plan”,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用于“填补企业重要管理职位空缺”。继任计划的出现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必然选择。20世纪初,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在于通过工作过程和早期工业心理学研究来改进生产效率,培养尽可能多合格的生产工人。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了对雇员生产效率的重视。由于人才短缺以及对产品和服务的大量需求,人力资源规划更关心如何获得有能力的管理人才。20世纪60年代,技术进步和企业快速发展以及多元化导致对高级人才的更大需求,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放在人才的供求平衡,尤其是管理人才、专业和技术人才的供需平衡。20世纪70年代,人力资源规划被视为:“企业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其内部人力资源供给满足需求的程度,确定供求之间的差距,制定计划满足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 20世纪80年代,企业充分精简、分散管理、降低费用,“人力资源规划强调管理继任计划、人员精简、重构与兼并/收购的执行,以及企业文化变革以支持和实现新的业务重点。”
当前,继任计划成为整合的人力资源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
继任计划是发现并且追踪具有高潜质的员工。高潜质员工是指公司相信他们具有胜任高层管理位置潜力的人。继任计划界定为确保能够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基于战略考虑的关键职位提供适量的继任者和接班人的程序。继任计划是组织在关键职位现任者离职(无论什么原因)时为该职位提供继任者和接班人。继任计划通常集中在高层管理者例如CEO,然而将继任计划局限于高层管理者是极端错误的。制定接班与开发计划是一种可以运用于组织任何层次的方法。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实施其继任计划,那么不仅威胁到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且会让他们失去恢复发展的机会。继任计划的作用在于开发未来的管理者,从而为中层管理者进入高层管理职位做准备;通过提供发展机会,吸引和招募有才能的雇员方面为公司谋求竞争优势,帮助公司留住管理人才;继任计划为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指明了方向。
我国关于继任计划的研究相对滞后。根据学术期刊网对“继任”的检索发现,关于继任计划研究的文章仅有20篇左右,而且大都集中在企业CEO的继任问题上。2002年林泽炎关于“经营管理人才的继任与开发”将继任问题研究范围拓展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才继任计划是确定和培养潜在的继任人以便将来接管要职的过程和行动。”“继任计划或后备计划是指确定未来管理需求,并据此对高潜能的雇员进行选拔和培养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高层(尤其是CEO)的接班计划;二是高潜质、高绩效的中层管理人员向高层进阶的后备计划。”“继任计划是公司确定关键岗位的后继人才,并对这些后继人才进行开发的整个过程。继任机制是为某个关键职位选拔、培养继任者的制度。”从以上对继任计划的内涵界定来看国内研究者依然把继任计划的主要对象集中在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但其应用范围正向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展开。
成功的继任者的开发计划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高潜质雇员的挑选;二是高潜质的雇员将获得开发体验,在这一阶段达到高层管理人员期望的雇员进入第三阶段;三是接触公司关键人物,深层次理解公司文化。继任计划程序包括:一是预测未来公司管理人员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二是对现有员工进行领导能力和基本管理技能的测评;三是对经过测评被认为具有管理才能的员工进行培训,弥补其在知识、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制定继任计划程序时将人力资源规划和组织战略纳入其中,继任计划开始于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而且在继任计划实施最后阶段要进行组织和个人的定期回顾和再评估,确保继任计划与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始终保持一致。目前国内继任计划的程序研究大都是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世界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华信惠悦江为加提出四步创建员工继任计划的方法:一是明确企业愿景,确定核心能力;二是找准继任职位,细化个人能力要求;三是甄选继任候选人,建立人才储备库;最后建立候选人档案,制定“有的放矢”的培养计划。方礼兵提出基于价值驱动的继任计划,其工作流程分为11步,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为公司的关键岗位设计价值驱动模型,包括价值驱动因素以及体现价值驱动因素的一系列行为。其次,根据相关岗位的价值驱动模型的行为描述,比较企业继任计划候选人,了解人岗匹配程度。最后,根据测评结果来设计领导力开发项目。继任计划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关键活动:确定关键人才的胜任特征;开发管理人才综合数据库;实施高层管理评价会议;提供反馈和实施计划;度量发展进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6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