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妙”“二跳”
作者: 贺敏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旧时代学生之生长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了书,所不同的,他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如今,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也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课程; 开放文本; “三妙”、“二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09-001
开放是手段,实践是过程,发展才是目的。语文课程只有开放文本,大胆实践,匠心在“三妙”、“二跳”上做文章,才能活学活用,激发其新生命的活力。
一、拓展“三妙”精演绎,创新文本巧累积
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文本,科学地补充文本,准确地加工重组文本。既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巩固文本中学到的读书方法。
1.妙在文本整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英语、美术、电脑、音乐、常识等学科,整合内容,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讨论最后第二题的问题。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悬崖、峭壁,设计动画并结合语言描述,创设学生们孤身一人身处险境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进入文本的情境,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目的做好准备。讲解《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志趣,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此时,便可播放一段古筝曲,让学生在悠悠琴韵里,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悟。藉着别样体验,将文字蕴涵的意旨,尽领心间。
2.妙在文本补充
增加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文章及读物,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拓展文本,增加信息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根据题材引进。如:学了纪伯伦的《组歌》后,及时引导学生读纪伯伦的其它散文诗,像《完美》、《昨天、今天和明天》、《更浩瀚的海洋》、《笑与泪》等,深入体会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同时进一步了解散文诗的特征,从而为尝试创作散文诗打下基础。(2)根据思想内容引进。如:学习《我的母亲》,以“母爱”为辐射点,增读《母亲的心》、《有一种爱叫母爱》、《母亲的记忆》——同是歌颂母爱的文章,比较各篇构思立意、写作角度、表现手法等。通过比较,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训练语感,拓宽视角,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3)根据主人公引进。如:教《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就可赏听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并探寻音乐背后蕴藉的跌宕情感和生动故事,捕捉那颗伟大灵魂的高贵闪光。
3.妙在文本扩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作为一种媒介,越来越凸显其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而搜集处理信息作为一种获取必要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课前很有必要开放这个大时空,围绕课文内容,用心广撷博采,为领透文意做足功课。
二、匠心“二跳”融生活,开放文本漫延伸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依据此,开放文本,即指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语言学习囿于课堂、课本,画地为牢,结果,知识学“死”了,思维学“僵”了,语文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必须与其他课程相联系,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相联系,以生活为大课堂,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倡导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所以要跳出文本,向课外延伸。
1.跳出文本的内容
1.1在学习内容上跳出。教师要善于从课堂教学中引发出学生延伸学习的内容,使“课本”变成有实用价值、有发展空间的“活教材”,如:教朱自清的《春》,充分品味了旖旎的文字后,再乘机引领学生,搜来春的诗词歌赋赏读,并到大自然中,寻觅春的芳迹。文字之“春”和自然之“春”,交相辉映间,学生对春的灵思新悟,被频繁促发。让其落笔颂春,自然,或写诗,或绘画,或作文,意随心舞,又一个盎然的生命之春,淋漓再现了出来。瞧,在学习内容上如此一“跳”,把学生们引向了多么瑰美的天地!
1.2在学习环境上跳出。《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信息化和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语文大千世界。
2.跳出文本的方法
可从课文内容出发。由文章作者带出:中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是著名作家所著,可补充有关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所著的其他作品,以供学生阅读;从课文内容展开:课文内容只是某一个情节,是一个局限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内容为依托,展开延伸。如:学习了《木兰诗》,学生了解了木兰是一位勤劳勇敢、朴素高洁、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如果仅停留此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有位教师便别有匠心,又给学生追加了一道题目:根据《木兰诗》改编的卡通片《花木兰》在世界各地上演,为美国迪斯尼公司赢得了7亿美元的利润。这件事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迪,对此,谈谈你的看法。一番热烈碰撞后,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挖掘力度不够,文化资源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我国影视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种创新拓展,既发散了学生思维,又更新了学生观念,可谓风光妙敛;在课文结尾引发: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如:教学《最后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感到“无结尾”,这时便启发学生这是“空白”,是留有思考的余地,可以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多元思维,寻求不同的结尾。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像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开放文本,让文本散射出新生命的活力,大胆实践,以人为本,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实践,关注成功的体验,激活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