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巫晓华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93-001

进入二十一世纪,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已成为判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带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诚的微笑、友善亲切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语文课在有爱国主义内容的课文时,教师要洋溢着正义之情、爱国之情,以你的爱国之情的曲折起伏去叩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潮随着你的心情激荡澎湃。讲课时,常常给学生恰到好处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这都使学生倍受鼓舞;又有时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如果教师适时讲一个小笑话,则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习个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尊重、信任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把他们看作是在人格上与我们平等、独立的个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学会尊重、信任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建一种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来讨论一下”“请你帮我……”等言语引导学生,把学生带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从而增强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也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不过在语文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上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那么何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经过多次教学尝试,我发现,我们不仅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还可以从“口语交际教学”、“作文教学”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类型课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素。

1.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

其中有不少课文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如: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的课文有《自己去吧》、《两只小狮子》,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的课文,如《争吵》,高年级有《将相和》等;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课文,如《蓝色的树叶》等。还有许多这样的课文,都渗透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关爱,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待人处事、与人交往的道德观念和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只要把握住这些文章的人文性质,就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2.口语交际中也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

例如一年级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的渗透目标是:体验无助和受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是组织学生做贴鼻子的游戏,进行生生、师生双向语文活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把渗透契机设在游戏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游戏,一组在没有同学帮助下,独自贴;一组在同学的帮助下去贴。当做完两组对比游戏之后,学生可真切地体验到无助时的无奈和受助时的愉快。

3.在综合性活动课和作文日记教学中同样可以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综合性活动课中,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凸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作文日记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把作文与自身的成长紧紧结合起来,把作文作为生命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

四、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及时、积极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重视语文教学评价艺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语文老师要学会赏识,在各类活动中抓住一切机会,去捕捉每一个学生某一处或某一刻的闪光点,坚信每个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一盏可以点亮的灯。教师经常性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肯定的表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同时营造出互学互助,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促进小学生人格优化的重要途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