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技教学走向审美

作者: 丁利民

摘要:学生在劳技学习中形成了审美能力,他就会逐步建立起积极的价值观,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它的内容美、手段美、活动美、产品美……美不胜收,当然应以美立教,当然应该走向审美。

关键词:劳技教学;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104-001

劳动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中学阶段,教师应从审美实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灵活、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和源动力。

一、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生活劳动类的课,我以实践制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相应的技能,养成动手前先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环保教育与环保袋制作》一课时,先教授基本针法,然后通过对比,使学生自己认识到缝得平直均匀不仅美观而且牢固耐用,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再欣赏一些美的作品样品,激发他们创作美的作品的欲望,然后开始学生自己的制作过程,利用不织布材料制作环保袋,能利用所给的彩色小布条美化环保袋,并且设计和制作了个性化的拎口,而后在活动中闪现出的学生丰富的美的创造力,每每让我们惊叹不已。

二、科技之美,树立理性精神

劳动课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可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了解现代技术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并且在与操作对象的制作交流中,养成认真细致的理性精神,对操作对象和自我持审美态度,因为唯有发自内心的关注才能发挥足够的力量去把握和拥有存在的具体性和多样性。例如在《自行车拆装与交通安全》一课中,学生要先熟悉拆装各个部件名称,了解各部件作用,掌握一定的维修技术,使自行车更安全地行驶。在《风筝的制作与放飞》一课中,风筝要做成轴对称图形,那是因为要使左右两边所受升力大小一样,否则风筝容易打转或飞不起来。

以我们基地八角风筝的制作为例:

1.用8根40厘米长的竹篾分别扎成两个正方形。注意:竹篾篾青方向要一致。

2.把 这两个正方形重叠扎制。

3.在中间扎两根60厘米长的竹篾。

4.在纸上画出轮廊后进行设计和彩绘。

5.把画好图案的纸背面衬在竹篾架下面,粘贴好风筝。

6.尾翼制作,一般要求尾翼长度大于风筝长度2倍。

在学生开始制作之前,我总是要向他们讲解一个过程控制的故事,90%×90%×90%×90%×90%=59工作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细微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都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乘法为基础最终产生结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

三、创造美,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在劳技课常规技能训练基础上,开设设计课,指导学生经历选题-收集资料-方案设计-制作-反馈改进等劳动技术演进的全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劳动创造的志趣,进一步和长久地提高创造能力。例如在学校科技节作品征集评比中,劳技老师可以全过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一位学生想设计放书格可调整的书柜,我就和他一起进行方案设计、制作、样品改进等环节,制作主要是由他自己完成,我只是提出一些建议,激发他进一步优化,后来这件作品获得学校评比一等奖,送到市里获得了二等奖。

四、秩序美,活动精进的科学

在劳动课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会用到一些工具套材。比如我们的《电子百拼》迪宝乐套材有元件66种82个,我们都要求学生在拼接一个电路后,在拼下一个电路时要把元件按相应位置摆回去,每次要使用哪个元件时能快速取到,节省乱无目的寻找的时间,而且不易打乱自己的思路,更能专注于操作本身细致准确地完成电路搭接和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每一次材料整理过程,是对材料的一次次再认识,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和一定的秩序感,使得活动不断得以精进。

五、体验美,建立积极的价值观

体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心理体验,一种是实践体验。而且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体验自发地、直接地、自然而然地提供给人们,体验更在于自己建立意义、产生意义。劳技教育要更多地关心学生体验到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样的体验。学生可能是只在乎最后的成功,我们劳技老师要多发现和挖掘成功前的点滴进化过程。在《电子百拼》的教学中,学生看重的是灯泡是不是亮了,扬声器是不是响了,风扇是不是转了等这些直接的现象,即所谓的成功了,而可能会忽视怎样去实现这些相应功能的设计,更不会去考虑用较少的元件实现一样的功能,我们劳技老师就要多引导多发现多鼓励在进行这方面操作和体验的学生,将体验由被动引向主动,建立和获取活动本该有的意义。由于劳技教育手脑并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兴趣、获得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更创造了人,在劳动中,人认识到了自己,发展了自己的心理,走向审美的劳动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跳出了物的教育,走向了人的教育,当学生在劳技学习中形成了审美能力,他就会逐步建立起积极的价值观,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那么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自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落到劳技教育上,它的内容美、手段美、活动美、产品美……美不胜收,当然应以美立教,当然应该走向审美。让我们用审美的劳动教育来提升德育、智育和体育,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04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