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
作者: 李晓萍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成为重要议题。化学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地学习化学知识的规范化、最优化的程序和步骤;化学学习方法的形成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生; 化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05-002
中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现状如何?就此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对象
根据教育理论、学生心理特点及化学学科内容,在征求专家和一线教师意见基础上,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共两部分。问卷一调查中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现状。问卷二把中学化学学习方法按预习、听课以及课后作业和复习等环节编制了17个问题。表中百分率表示各选项人数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中还采用了访问法、座谈法,围绕化学学习兴趣及其产生原因、有无改进自己学习化学现状的方法、对现有的化学教学看法等系列问题。
调查对象为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顺庆分校、华风分校高中一、二年级中理科学生。本次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56份,收回有效问卷408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一
1.你认为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
A、是学习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B、很重要;C、较重要;D、不重要
从表1、表2可见:当前中学生对学习方法重要性的认识较为清楚,但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满意程度普遍偏低,许多同学表现出对正确学习方法的渴望。
座谈中发现学生化学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负担重 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升学压力,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做不完的习题和频繁的考试,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沉重的负担”, 丧失学习兴趣,厌学。
(二)学习方式单一 缺乏体验性学习
学生接受单一的演绎推算训练为主,化学概念、原理不是在学生亲身体验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而是从课本上的定义、现象到试卷上的试题所得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耳听、笔演”。
(三)学习方法不恰当 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生“想学而不会学”,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基础不扎实,没有认识到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问卷二
1.预习
考虑到部分同学没有课前预习习惯,所以第一个问题选择未预习的话,则不用回答2—4题。
从表3可见,51%的学生学习化学没有预习习惯,剩余49%中仅有10%左右同学能够认真有效地预习。分析原因:有些同学强调课业繁重无时间预习,有的则认为预习效果不好不预习。部分同学 “教师要求就预习”,“想起来就预习”;预习时,大多把课文浏览一遍,有个大概印象。能够在预习中找出关键字词、分析、比较、判断、联想而提出新的问题的人数则较少,能将新材料和已有知识联系的人数则更少。很多人预习方法不当,缺乏自觉性。
2.课堂学习
从表4可见,大部分同学的听课方式很不科学,缺乏主动性。做笔记的同学占大多数,但主动发言、上黑板演练的同学占少数。他们认为老师上课讲的是重点所以会主动记笔记,因为害羞、怕做错被同学笑话等原因而拒绝参与讨论。听课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只有约30%的人会把它记下来,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还有36%的同学则在发生疑问时想课后继续探讨,但课后就忘记要把问题弄清楚。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基础不好,不懂的问题弃之不管。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约有78%左右的同学能够从实验现象形成化学概念,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总之,大部分同学仅满足于听懂课,不能当堂记忆所学知识,也没有做到积极思考,缺乏学习主动性。
3.课后作业
从表5可见,大部分同学对待作业比对待预习和听课的情况要好。在学习知识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帮助建立新概念,对试卷、作业的错误能够积极地改正。但他们在改正错误的时候却很少反思错误形成原因,时间一久,相同的错误会再犯。课后应付作业,不能先看书,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后再通过作业来检验自己学习情况;不愿积极动脑,主动思考一题多解的方法、最简方法,缺乏探索精神,这是目前高中生学习化学的最大问题。
4.复习
从表6可见,80%的学生在复习时,没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而是零散记忆在脑海中。零散的知识会造成学生自认为已掌握新内容,解决问题检索时却似曾相识,记忆模糊,这对于学习任何学科都是一大缺陷。复习时不能积极主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反思学习方法。
综上分析,高中生化学学习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已成为制约学习质量提高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重学习方法传授和训练,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策略的反思、改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让化学课生动有趣
调查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与学好化学的重要关系。学习兴趣产生和保持主要靠教师激发和调控,让化学课生动有趣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策略。
其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语言准确、形象生动、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感情充沛的老师,往往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积极,融入到探索情景中去。赞许的眼神,肯定的微笑,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都会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学习兴趣快速高涨。因此,教师应注意肢体语言的应用,巧妙地运用幽默、夸张、比喻等手段,调控课堂气氛。
其二,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身边存在化学现象常常熟视无睹,但当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引以为自豪,感到满足,会产生极大兴趣,能调动其思维。为此,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自然界化学变化的奥秘,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也是促进知识迁移的需要。
其三,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神奇化学世界的另一通道,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教学功能,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化学知识走向“会学”化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加强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3.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善于揭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要把充足的课前准备、积极的课堂活动、及时的课后反思作为优化教学活动的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方法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加工信息,要重视图表教学,发展学生认知网络。训练学生积极反思、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我评价水平,发展其“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的本身更为重要。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探讨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采取的必要措施。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中学生定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5,6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