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有效生成

作者: 南红阳

摘 要: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

关键词:课堂; 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83-001

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平等对话,有效引领是有效生成的前提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解决老师的问题,还要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如我们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当交流长方体棱的特征时,出现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师:谁来说说长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1:长方体有24条棱。因为……

生2:(迫不及待地)错了!长方体有12条棱。你们看,1条、2条……(生2手拿长方体模型数给大家看)

师:(面向生2)你能主动发言应该得到表扬。但如果能让人家把话说完就更好了,你说是吗?(生2点了点头坐下了)生1同学,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我原来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那么长方体就应该有24条棱。看来我错了,我同意生2同学的意见。

师:(若有所思)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这种想法好像有道理呀?但怎么只有12条棱呢?

生:是呀!是呀!(课堂出现了一阵骚动)

生1:老师,我知道了!应该是6×4÷2=12(条)。

师:大家明白他为什么要除以2吗?

生3:我明白他的意思。因为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也就是说长方体的每条棱都是两个相邻面的公共边,所以要用6×4÷2。

生4:受前面同学的启发,我发现,要求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根本不用数,只要用每个面上的边数乘面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其实这个方法不但适合长方体,也适合其他多面体。同学们真了不起,创造出了一个求多面体棱数的公式。你们说我们应该感谢谁?

生:(齐)应该感谢生1。

这一精彩片段是我们课前未曾预想的。正是因为在平等的对话中有效引领及时捕捉到来自生1这一有价值的问题(长方体有24条棱),给他提供一个解释的机会,才为其他学生搭建了个体经验交流的平台。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不但澄清了错误的认识,而且创造了令人惊喜的公式,即求多面体棱数的公式。这样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错误变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人格。

实践表明,学生的问题并不全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通常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能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因为它能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澄清模糊的认识。但有时即使是个别学生的想法,只要涉及数学的本质,能激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同样应视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判断、整合,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推动课堂的动态生成。

二、随时捕捉,及时调整是有效生成的关键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又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师:“63-8=?”生1:(充满自信)“63-8=65”,师:“你是怎样想的?”生1:“因为个位3-8不够减,所以用8-3=5,再与十位上的6合起来就是65。”师:“是吗,那该怎么减呢?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第一种算法:先算60-8=52,再算52+3=55;第二种算法:13-8=5,50+5=55;第三种算法:先算10-8=2,再算2+53=55……还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用8-3=5可以,因为3比8少5,所以再从60里去掉5就可以了。”多么独特的方法!拍手称快的同时,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与大人的思维习惯是不同的,而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更习惯于用比较的方法去想。问题就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