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搭建习作的阶梯
作者: 邵亚娟摘 要:如何化作文“难”为“易”,让学生轻松快乐地习作,是当前作文教学势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勤于动笔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103-001
一、激发兴趣,乐于动笔
学生“厌写”“畏写”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写的兴趣与欲望,我们首先要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消除其对写作的神秘感和厌恶感
写作内容要能刺激学生的敏感神经,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选择其所想所做、所好所求,近期的、身边的、有趣的,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一切作为作文内容,作文命题应开放,生动有趣,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和厌恶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写的情境,激发学生写的情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五彩斑斓的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也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良好途径。
3.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写的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二、拓展时空,勤于动笔
仅仅依靠几节有限的单元习作指导课和单调的课堂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可能迅速提高的。教师一定要拓展学生习作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习作的形式与内容。其实,只要善于发掘,学生动笔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阅读教学中练笔,在语文(或综合)实践活动中练笔,在学校开展的各项专题活动之后练笔,通过写日记、周记练笔……
以“在阅读教学中练笔”为例,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
1.精彩段落仿一仿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在写作方法、语言描述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具有借鉴价值的精彩片断。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原野热闹非凡。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先总后分,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和比喻。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或一种修辞手法来写一处景物。如“课间的校园热闹非凡,……”
2.抓住“空白”补一补
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简炼的片断写具体,把内涵深刻的片断进行体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完这一段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我趁兴问学生:“如果你此刻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半小时后,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3.发挥想象“续一续”
续写要求围绕原文的中心思想,把事情接着继续下去,使原文有一个更完满结果的作文形式。挖掘教材中能够续写的篇章,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雪儿》、《九色鹿》等。
这些写话练习有课文内容所提供的特有情境,是“从内容入手”,学生都有话可写,且费时少,效果好,是一种“短平快”战术,学生感觉轻松活泼,没有负担。
三、倡导自主,易于动笔
《语文课程标准》廓清迷雾,正本清源,提出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的教学理念。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生活是最广阔的写作空间,把学生放飞到自由的生活中尽情地写作,这才是真正将“大语文”、“大作文”观体现到实处。半学期的作文训练,我发现让学生自由写作时题材最广、兴趣最浓、效果最好。学生的话使我豁然开朗,“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再按老师的要求绞尽脑汁去想、去编、去抄了。”是啊,学生再也不用费心地去审题,精心地去选材,挤牙膏似的。他们生活中就有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皆文章,这才是写作的本意啊!然而,学生发现、捕捉、积累习作素材,继而渴望写作的兴趣需要我们不断去激发、去培养,只有做好这项万事起步的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当然,这种练笔形式同样是需要训练的,尤其是写前的鼓动、写中的指导和写后的评改教师不容忽视。
四、读写整合,读中悟写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阅读”是训练写作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获取阅读信息的同时,必然会对文章的写作方法有所感知。所以,从写作训练的角度讲,我们应该训练学生在做读者的同时也做“写”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怎样遣词用语、怎样表情达意、怎样突出中心的。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佳词妙语(品析、比较、改换等)来体悟作者遣词用语的得体与精妙;通过师生接读(分读)某一段文中“因果”或“总分”等关系的句子,让学生感知句群关系和自然段的结构以及叙事说理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来理解过渡与转换的技巧等等。这种读中悟写、以读促写、读写整合的做法,对于学生感知和领悟一篇篇课文的写作技法是十分有利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训练学生“读中悟写”,教师的教重在暗示与渗透,学生的学重在感知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