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作者: 朱美玲 孙志会 金洁 杨光摘 要: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为此,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发挥教师作用,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科技创新;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9-145-001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一些弊端,主要是学生处于一种半封闭的学习状态,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缺乏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产学研的结合不够紧密,缺少良好的实践、实习、实训条件。我国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近些年每年都有几百万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着一纸文凭却难找工作。而社会和企业对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职工仍然十分需求,也就是说,在几百万毕业生当中,这样的应用型人才是极度匮乏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
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卫生技术等诸多国家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国家需要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后备人才,将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因此,理工类院校更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教育不断改革的内在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学生一劳永逸的获得一套对特定的职位或行业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观念上,而使高校极度缺乏创新教育。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设计和研究科技创新的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学生个人不断发展的坚定基石
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能够培养起学生对科技的爱好,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新思路,这对他们走向社会的前途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科技创新意识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树立起明确目标,也能够把精力投入到科技作品创作中去,利用多方面资源去学习锻炼,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氛围,目标不明确,对科技创作等科研活动并不热衷。
下图是根据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问卷调查所作出的统计:
2.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是关键,是指引和教导学生的重要引路人以及充当着模范的作用。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只传授理论知识,那么从理论到实践就不能更好地衔接,从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就会底气不足。
3.学校的教学方法还没有走出应试型模式
目前应试式的教育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单纯的理论传授,死板式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那么学生的科技创新性头脑就会出现滞后性,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精神。而学校又缺乏实践性课程,导致理论课变得乏味,缺少科学氛围。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途径
1.激发学生对科技创造的兴趣
首先,树立明确的创新目标。学生对科技创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才会有端正的态度和无限的乐趣投入到科技创作中去。因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创新目标。
其次,积极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开展科普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举办学科相关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讲座;广泛开展阅读、多媒体视听、生活体验活动。多方面开拓学生科技视野,激发求知欲。
再次,树立起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高校自身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文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起全社会尊重科技创新、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得这种宣传与科技创新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创新教育知识和相对系统的创新教育理论。并将创新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学当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去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教师科研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大力促进科研实践成果向教学实力的转化,提炼出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学校科研实践的直接受益者。
3.改革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改革方面,更应该强调师生对话,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能够不断地质疑,提出新问题,从多重角度发表意见和想法。课堂教学由教师独奏变成师生协奏。教师应对学生创造给予充分肯定,在教学中让学生唱主角,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在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方面,应加快探索实施开放实验室工程,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性实验室。学校应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开展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活动,建立多功能、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起一批科技共性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校内尝试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培植,同时还要大力培植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从企事业单位中获得丰硕的现实工作经验,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2010年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项目。
参考文献:
[1]任丹,魏鹏.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 现代农业科学,2008(2)
[2]辛丽艳.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4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