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者: 齐伟摘 要:素质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教育。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课标、教材、教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机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尊重;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6-001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教育。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课标、教材、教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机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参与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不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如图,一只蚂蚁要从A点到B点,有几条线路可走?哪条线路比较短?由此可推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何关系?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可是一节课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太持久,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加活动,把学生在课始引发的兴趣逐步深化与提高。如:我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课后,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直线MN表示一条公路,A、B两点表示两个工厂,要在公路另一侧建一个车站P,要求A、B两厂到车站P点的距离的和最小,实际操作时,我假设让同学们去当工程师,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图纸,同学们对此兴趣十足,积极动手操作设计,全班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练习中,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了内化。
三、及时反馈调控 强化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反馈和调控的过程,实践证明,教学中反馈信息愈及时,愈畅通,教学成效就愈大。可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基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教师输出的信息接受的程度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好教学信息的调控。例如:在讲完《算术平方根》后,给了一道判断题:
-6是(-6)2的算术平方根。有些同学对该题判断失误,我马上调整教学输出信息,放慢教学速度,引导学生追本溯源,重新提供原型,针对存在的难点,作出必要的剖析及点拨,强化学生参与,使学生和教学内容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实际操作中,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和思考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发挥反馈作用,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四、采取激励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同材”调节“施教”。在调节“同材施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信心极为重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使评价成为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如何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呢?可以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即运用尊重、信任、肯定、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出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要”和“实现学生自我激励”这三方面。例如,我在讲《有理数的综合运算》后,请了一名学习较差的学生板演一道计算题:
在评价该生时,我首先肯定了那位同学运算顺序准确合理,其次是第二、三步计算正确,错误之处是第一步把符号搞错了。为了醒目,我逐一批上“√”和“?”,并说相信这名同学下一次一定会做对。那位同学所得的评价,肯定大大超过否定,这无疑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为了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一次成功的机会,第二轮类似题目的板演我又让他去做,结果他满怀信心地做对了,我给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号,这位同学带着胜利的喜悦,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了。
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来,不包办代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完成既教知识,又培养数学能力的任务,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伍棠棣.心理学,198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6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