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能力建构及阅读方法探微
作者: 张伟摘 要:阅读能提升学生理解,阅读能提高语言表达,阅读能提高兴趣;阅读方法可以在介绍作者中,可以在赏析片断时,可以在情感课堂里等。
关键词:阅读; 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72-001
阅读,即使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同他们仍然相去甚远,多数学校打着教学改革的旗子,还在“穿新鞋,走老路”,还存在着教学方式落后的现状,让学生们整天泡在课本与题海之中,学习与考试的压力仍然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对此,大量的文学著作,即使是抬眼就能看到的那些超文本网络作品,也与他们无缘了。阅读对他们来说已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乐趣,他们已无兴趣去阅读,这种后果,对于他们、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是故作惊人之谈吗?不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首先,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遗产的一种方式,我们接受了它们,就能在短时间内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掌握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这样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其次,阅读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创造起到了作用。人类在阅读中领悟到了新知,以此感悟,进行创新。这正是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一个条件。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对于学生能力的建构有着举重若轻的意义。
一、阅读中提升理解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的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去阅读课文,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分析文章之前已经自己做出了分析,这样,在老师的稍作讲解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在无形当中得到迅速的提高。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或给予学生一些文学作品的网络连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朱光潜说过:“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如在教学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孙权劝学》这一课时,推荐学生阅读《资治通鉴》(有条件的可以登录“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zztjml.htm阅读),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学生不仅增加了课外知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二、阅读中提高语言表达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外在表现,多读能培养一个人的说话能力、思维能力。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包括说话技能、技巧,而且受思维,知识与智力因素制约。通过阅读,能促进学生大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配合,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把思维的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同时通过阅读,能为语言表达增加必备的知识储备,让说话 “行云流水一般滔滔不绝”。一个杰出的演说家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基础。历史上有成就的演说家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三、阅读中塑造性格
培根说:“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学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辅世长民莫如德,经纬天地谓之文。”能辅世长民,能经纬天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这也是我们理想上要达到的性格完善的标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呢?《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要明确阅读的关键在于读。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了关键,“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读书的方法无穷,激趣的方法也就各异了。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出以下几种:
1.介绍作者引兴趣
古今的作者在他们多数的作品中都饱含着自身的经历,通过介绍作者,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读作品。如:介绍唐代诗人王勃,年近25岁就英年早逝,可他的诗歌却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不成为千古流传不朽的名句。学生在惊叹之余自然对这个人物就产生了兴趣。
2.赏析片断引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名篇有着优美的片断。通过介绍其片断的优美所在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鲁迅的《故乡》、杨朔的《荔枝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一篇篇文辞优美的文章,其中不乏优美的片断,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验文中优美的意境,激起阅读的兴趣。
3.融情于课激兴趣
对于一些优美的文章,其内容不仅有诗人般的激情,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如:理解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这篇文章,其中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教室内的情境、韩麦尔先生的打扮、小弗郎士的心理感受和课堂结束时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的描写、刻画,此中情境,只有通过感情的共鸣才能够得到完美的诠释。当然这种感情的共鸣需要教师的引导。
4.诱发好奇广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提出一些有关课外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或者在教学中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书中的知识,以引起他们的求根心理和好奇心理,促使他们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或者借助于网络资源来求证,增加它们的阅读兴趣。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口头上教学改革的需要,它是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