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迁移.展示
作者: 戴小林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76-001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学的有效而努力。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引入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入探究,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在黑板上画了研究金属热胀冷缩实验的简笔画,即一根金属棒和一只酒精灯,酒精灯放在金属棒的左边一端。教学过程中是这样的:
师:“上节课探究开始后有位学生不小心碰到金属棒,结果发现金属棒不像老师说的会烫到手,你认为他可能碰到了金属棒的哪个位置?”
生:“金属棒中间位置。”
生:“金属棒中间偏右边点。”
生:“金属棒的右边一端。”
师:“后来那个学生再次去碰了金属棒的那个地方,结果却烫手了,那是为什么呢?”
生:“是酒精灯的热传过去了。”
生:“酒精灯的热从金属棒上传过去了,金属棒慢慢变得烫手了。”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呢?当然不能用手去感觉。”
学生的生活经验多么丰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老师解释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很自豪的,也是非常高兴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后面的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借前面已学内容方法,迁移知识
科学知识教材在安排上有一定的连贯、延续性,因此在教学时如能借用学生前面学到的技能实现迁移为教学服务,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热是怎样传递的》接下来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既然不能直接用手去感觉,热的传递又不能直接观察到。那能否像前两节课研究液体、空气的热胀冷缩时一样,借助其他物体来帮助我们观察到热传递的现象呢?”
生:“用温度计靠在金属棒上,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温度变化了解热的传递过程。”
生:“用蜡烛液滴在金属棒上,观察蜡烛的融化情况观察热的传递。”
师:“看来我们已经学会了借助其他物体间接地观察探究现象的方法,上面的方法都比较好。今天我们课上用有点像蜡烛液的一种药品进行探究,它就是凡士林,凡士林的特点是……”
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学生学到的知识会用才是真正学会了,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尝试运用,从学到用,学以致用。
三、用传统手段展示探究,直观明了
教学辅助手段是教师为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有多媒体教学辅助和传统黑板两种手段,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然而,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合理运用传统黑板开展教学,通过口述讲解的同时配合以板书演示,更有利于以师生眼神、表情或语言的交流,便于教师精确掌握调控教学节奏,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合理,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先进的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在黑板上画了研究金属热胀冷缩实验的简笔画,即一根金属棒和一只酒精灯,酒精灯放在金属棒的左边一端。在介绍凡士林的同时用火柴棒一端粘取凡士林,并粘在黑板上画的金属棒上的下侧,有意识地让火柴棒的间距不匀、火柴棒上粘凡士林多少不一、火柴棒两端随意粘凡士林,完成实验装置后,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纠正黑板上装置的问题同时学生自然也知道接下来开展探究时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了。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进探究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1.让学生多观察
科学教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观察火柴棒在金属棒上掉落的顺序、金属片上凡士林融化情况,得出热传递的规律。还让学生观察探究装置存在的小问题,发现探究时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为正确开展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让学生多思考
思考是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关注,是高度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在《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让学生对圆金属片上热的传递特点进行猜测,验证时对金属片上凡士林放置方法思考,并追问有没更简洁的方法,最终确定用凡士林在金属片上有规律地点上,实现较少的操作达到同样的效果。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质疑、讨论、设问再讨论等方法促使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在《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学生从黑板上火柴棒位置的不匀上发现要均匀地粘到金属棒上,于是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均匀粘?学生从火柴棒上粘的凡士林有多少发现要粘得多少差不多,为什么要粘得差不多?金属片上粘的凡士林为什么只要有规律的几个点就行了等等,在讨论中学生对探究的要求、其中道理更加明确,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
总之,教学过程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主人翁意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探究中,使探究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探究结果是他们辛勤的收获,这样的教学往往受学生的欢迎,也才能让学生在科学素养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