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
作者: 尹丽丽摘要: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多点文化的、文学的、思想的、审美的、创造的、发展的因素,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情趣;文化积淀;道德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19-001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一、创设教学情境。“多”点审美情趣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是要领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语文的人文性并不神秘,它就在平凡的词语中”(孙绍振语),平凡的词语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它需要我们去发掘。如教学经典文言《核舟记》,若是把它当作一篇文言说明文来赏析,读读课文,理理说明顺序,品品内容,停留于此,定会画地为牢,扼杀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若是把它当成文学作品来探讨,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你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文字背后潜在的、深层次的情感。我先巧链接背景知识,搭了个桥,对苏轼写《赤壁赋》及黄庭坚、佛印略作介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尔后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眼前浮现了一幅江上泛舟的画面,你看,清风徐徐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一叶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缓缓飘荡,他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多惬意呀!”
在这段景色中,教师要紧扣“缓缓”“徐徐”品析“泛舟”所折射出的闲适加以分析,给学生一个示例,降低了下面的活动难度,并予以操作性指导,使想象合理,不游离文本。学生互动交流,热情高涨,仿佛置身其中,进入了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二、开发教学资源。“多”点文化积淀
教材是要用的,它需要开发,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的能动作用。教师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借助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丰厚学生的文化积累,引领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
我在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发现在介绍徐公美时用“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而在《隆中对》中写诸葛亮“身长八尺”。在课即将结束之际,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留作课后作业,为什么写邹忌时,用“修”而不用“长”呢?(提供参考网站:汉典)几天后,学生呈上了答案:有的说“修”字不仅有“长”的意思,还有美好的意思,体现了邹忌英姿飒爽、玉树临风、光彩照人的倜傥之态。用“长”字,不足表达对人物的赞美。
还有的同学说: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不一样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之美,是为下文写比美做铺垫,何况史载邹忌确实以相貌着称;而《隆中对》则主要是表现诸葛亮的谋划深远,故而对外貌简略交代。
学生的见解虽还稚嫩,但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伸向文学、历史。教师要做的是一个优秀的引导者,挖掘文本的宽度,追求开阔的境界,给学生以立体的、多维的文化浸润。经典文本是个取之不尽的文学、历史、美学、思想的宝库,唯有巧妙勾连,开拓挖掘文本,方能探得骊珠。在教学中,用足了教材,符号化的文本才会变得活色生香,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巧妙地援引,把握对话的主动权,课堂就会向未知的方向挺进,课堂不再是教师静态地传授知识,而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厚了文化积淀,又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更高层次地解读文本。
三、拉近生活距离。“多”点道德关怀
在教学《夸父追日》一文时,就有学生说夸父是个傻瓜;教学《愚公移山》时,就有学生说愚公真愚蠢,为何不搬家;教学《出师表》时,有学生说诸葛亮愚忠。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正面临挑战。受当代功利主义、实用价值泛滥得影响,如今的孩子对传统的价值观缺乏敬畏,这就使得负载传统价值观的文言时常会遭遇尴尬。不要哀叹孩子的道德沦丧。是外部的大环境使然,如果我们一味地囿于教参宣扬英雄主义、理想主义,那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苍白无力,我们只有直面现实,蹲下身子,调整高度,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架设好理解的桥梁,才能实现思想上的突围,让孩子多点理性的思考,让传统的价值观浸润学生的心灵。
请看教学《鱼我所欲也》片段:
师:在生活中“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能否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举例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讨论交流后)
生:西汉李陵最后投降了匈奴,这种为了生存而投降的行为背离了“义”。令人所不齿;而南宋的文天祥被捕,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选择了慷慨就义。令人敬佩。
师:一正一反。鲜明的对比。印证了课文那句所说—一
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舍生取义”的人,是会流芳千古的,如:慷慨就义的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不愿投降的文天祥,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先烈。
师:面对“生与义”的抉择,他们会义无反顾地说一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缘于我们不同的选择,尽管时代不同,但“义”的内涵亘古不变,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人生永恒的追求。
学习古文言,感受古人的思想内涵、精神风貌,让传统、古老的道德观念滋养孩子的灵魂,虽然我们面临挑战,但我们应该肩负责任,做好一个摆渡者,把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自尊自爱的民族意识教育、舍生取义的义利观教育、面对困境自尊自强的苦乐观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让其精髓濡染孩子。把受污染的孩子们,渡到一个天空澄澈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