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合作共同发展

作者: 王丽

摘要: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权利,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等能力,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师生交流;互动生成;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10-001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一、教师的“放”是合作的前提

1.放下威严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再有“严师”这种形象,要走下讲台,蹲下来跟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朋友。课堂上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孩子心灵得到净化,天性得到展示。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成功,积淀信心。在这样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讲心里话,才敢抒发自己的心底之J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2.放下权利

教师首先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自主地问、自信地答,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行为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满足,更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还要把占有课堂时间的权利也还给学生,只有他们自己在40分钟内积极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二、学生的“动”是合作的关键

缺少生气、缺少活力的课堂,会扼杀孩子的聪明才智,如果孩子们没有了虎虎生气,没有了蠢蠢欲动,老师讲得再好,那也是一节失败的课。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动”起来,“动”得精彩呢?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多个器官的“动”,眼动、耳动、嘴动、手动、脚动、脑动。二是多个器官的联动,其中动脑是关键,是核心。

传统教学要求“眼动”和今天的“眼动”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只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着老师讲课,不能漏掉老师的任何一个举动,学生的表现就跟木头人差不多,稳稳当当地坐在那儿。而今天讲的眼动是要求学生会看书,会看课文,能从中看出重点难点;会看书中插图,从中领会内涵;会看老师和同学的眼神,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传统教学最讲究“耳”动,但它只是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解,把教师讲课内容全部听进去,就算完成了听课任务。而现在要求的“耳”动,首先是要求学生会听课,听出教师讲课重点,听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会听同学的发言,会听同学的意见,边听边想;再者,还要求能听出自己发言的不足,纠正错误,扬长避短,争取以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传统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是学生的“嘴”动,一节课上学生除了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再也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嘴巴是学生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的想法,意见都要通过它来传达,所以现在课堂要想上得有声有色,必须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讨论,既要说出自己的个性,又要说出理由,让别人心悦诚服;“嘴”动的另一个表现方式就是朗读和背诵,课堂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能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二年级有篇课文《2008,北京》,笔者在教之前,找了一些关于奥运会的资料读给学生听,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申奥的片段,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现场气氛。当时学生们看过电视画面后,个个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争着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手动”在传统教学中很少用到,只不过在练习课上让学生做做练习、默默字。有句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堂上,应尽量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圈圈、画画、点点、注注、演演、做做”。课堂上要动手圈出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从中我们可以吸收到许多常用的词句,为以后的作文习作打下良好基础;动手画一画文中表现的情节、画面、给诗文配画,以画释文;还可以画一画自己心中的理想、自己的创意、自己的想法;动手点出自己对于文中的疑问,点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动手注一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悟、自己对文中思想的领会,亲自演一演课本剧,师生同演,同学帮演,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处在课文环境里主人公的思想,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动手做一做试验,做一做自己的手工发明。

今天的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动脚能力,它不是表面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脚,而是从深度上说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去思考、去评价;近距离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奇特风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开放,尽情地享受世界的美丽和美好。大自然是塑造学生活泼开朗性格的自然课堂,只要学生们一接触到大自然,他们就会变得天真、可爱、聪明、活泼,因为大自然给予了他们自由自在的空间。

最后,让学生动起来,关键是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的问号多起来。课堂上,老师要教学生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敢于说出心中的疑问,同时,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一年级有篇课文《大海睡了》,里面有一句话:“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许多学生读后有疑问,月亮、星星在天上,大海在地球上,离得那么远,大海妈妈怎么抱,怎么背呢?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想不通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举起小手,想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大海抱的、背的,都是月亮和星星的影子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脑细胞不断的碰撞,思维的火花不断进发,小脑子也变得更聪明、更灵动了。

学生只有真正“放开”,课堂才会“生动”,学生只有真正“放纵”,课堂才会“灵动”,学生只有动起来,课堂才能上得精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放下权利、放下威严,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组织好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动嘴、动耳、动脚等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增强信心、培养毅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