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尚延联摘要: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46-001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是低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眉清目秀——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讲解有度
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把第一课时上得不伦不类,学生当时对文本是一无所知,就展开文本研读,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课,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群运动员在环形跑道上,在“啪”的一声枪响后,本来应该围绕环形跑道跑,结果大家都离开跑道,四散奔跑。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个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
二、动静结合——课堂教学必须加强重视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对文本有了自我感悟的综合体现。师生能读得人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陛、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往往难以理解课文。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_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因此,我认为朗读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精讲精练——课堂教学必须善于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我想,这另一只眼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维了。读书主要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争辩、交流是支脉,沉思、吸收是主流,需要学生进行心灵的阅读。人们常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课堂就有多么广阔。面对了如此广阔的生活课堂,这种精彩不是来自教师的才华,而是来自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的思维,来自播撒到学生心灵深处的、比教学参考书上的主题思想更为深邃的多元思考。我常常想,没有思维和情感的语文课必然是失败的。学生在课堂上,在课文的语境中进行充满情意的言语实践活动,思维和情感必然身在其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语文教学的较高的层面。假若学生的语言思维,认识思维得到了提高,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学生写作的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极为重要的方面,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石。
四、和风细雨——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进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我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民主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课堂受不到民主环境的影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必然产生一种奴性和惰性,直接影响他一生的轨迹。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很欣赏邓彤老师的一个比喻:“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是探险家而是导游。探险家独自可以背着行囊深入最幽深奇崛处探幽访胜,可以以自己所达到的高度为自己最大的成功;导游则以他所服务的游客的收获为最大的成功,如果一位导游忽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丢下自己的游客独自前行是否会有渎职之嫌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无所得的课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确应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