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堂充满快乐和成就穰
作者: 张 建摘要: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学生在内l心深处对体育课有些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体育课的开展,感受不到体育课的快乐,学生也不会获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将结合体育课和学生的特点,从如何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和在教学中适当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两个方面入手,简单分析怎样让体育课堂充满成就感和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快乐;成就感;发展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05-002
体育课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太喜欢上体育课。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体育课的效果远远不能达到其任务要求,学生无法获得成功的成就感,感受不到体育课带给他们的快乐,不利于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这里所谓的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体育课给学生带来快乐,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呢?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探讨。
一、要让体育课能吸引学生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中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学生快乐的关键前提。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呢?
1 “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在声、神、行等方面应具有艺术修养,能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2 “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①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设置故事情景,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②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有时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③多采用小型竞赛。中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容易获得成功的快感,获得胜利的同学亦会获得成就感,获得快乐。
3 “感化”是目的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体育课会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样就能吸引学生。
简而言之,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使他们真正地爱上体育课。
二、适当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现在的学生往往都比较具有个性,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尽相同,面对班上几十名学生,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1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2 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l青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让他们获得其所在水平层次的成就感,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3 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更多地感受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课堂才会充满欢声笑语。。
4 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
5 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向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因材施教。这样,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尽享体育快乐。
三、安全教育要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
体育课的目的就是通过锻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里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体育课堂的安全是学生健康,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上课前要检查场地器材,排除隐患。在课堂上要进行安全教育,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给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尽享体育快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