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教学改革

作者: 商秀印 顾志单

摘要:表达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为之提供自己的认识,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建议,为我校现在提倡的教学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13-001

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当今各个高校乃至中小学都在谈教学改革。早在我在师大做学生时就多次听很多人谈论这个问题,但问题是改来改去,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还是老样。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在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和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教学方法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所以,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新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在教材上。国外的教材其实写得很完备,但讲课时,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面面或几乎面面都要讲到。而是说老师按一定的思路,或自己的特长,对某方面的内容做个介绍,讲也只是讲一点。然后是让学生就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自己看,这点挺好。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都能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北京大学的教材是很齐备的,含量自也不必说。老师却并不是按已有的教材照书上讲,相反,他们总是要写出自己的讲义,哪怕这个老师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并且每次讲课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尽管大体内容还是哪一些,但在很多细节上还是不同的。他们更注重自己的随意发挥,总爱讲出一些跟其他学科内容相关的东西,并且尽可能地概括得更广一点。我想这里面最起码不全是“臭显摆”吧。因为我是数学专业的,所以相对来讲对数学的东西就会更关心一些。当然也因为这确实能让我开阔眼界,对我有用,我能看得懂些眉目。

南开大学的教材也是这样的。如果每次讲的内容都几乎像是在用录音机放音一般,说教学改革做得非常好,恐怕就讲不过去了。这些学校的教材讲义是经常变换的。正如南开教材的序言所说的一样“这些教材不是‘编’出来的,而是在长期教学中‘教’出来的”。含义深刻呀。

所以教材的问题跟教学的问题是“合而为一”的问题。教课的内容,就是你的教材。

其次,在学习方式上。经常在电视上,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中国人做的东西,很多并占不到世界的最高峰。诺贝尔就是一例。你可能反驳说有美籍华人呀,他们都是中国人呀。对,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没有一个受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也就是说中国的确可以出人才,但中国的教育制度,在目前而讲还没出现过十分杰出,或很少出世界学术领导者型的人才。这一点与中国人口在世界上所占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无独有偶,不光在学术上如此,在体育上也出过与此类似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田径运动上,但是毕竟出了一个“马家军”,他的招生面并不太广,就那几个人,但水平个个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他们更是在体育界,尤其是中国的体育界创造了一个奇迹。问题是,他的训练方式尽管后来颇具争议,但毕竟出了成果,方法也非常地与众不同。我们好像不能把这堪称是机缘巧合。这说明,很多情况下方法起的作用是会超出我们想象的,不可忽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进行教学改革,很有可能走的是“简洁,有效”的途径。

再次,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上,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他们生气勃勃的精神,不断充盈和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使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诗意地生长在大地上”。这也正如杜威所说,“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为不断发展的生活作预备的需要是巨大的,因此,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是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人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发挥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认识到“今日的我”之不足的基础上,去追求一个较“今日的我”更为完满的“明日的我”,从而使学生能够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世界,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得到了统一,他们不仅过着快乐的今天,而且为美好的明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不远人,真正的好道理,别人一定是可以听得懂的,并且能感觉到的。所以一个有效、良好的交流平台是十分重要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