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

作者: 李 芳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是一个互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一一过程一一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如何应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使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迭到有效生成,自然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急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科学课堂; 不断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9(2010)3-069-001

一、课前预设,不疏忽

虽然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对“预设”我们仍不能疏忽,更不能完全摒弃。教师课前有必要对课堂作好充分预设,对结果了然于心,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导?”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估计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例如有一次,我在教学《空气的性质》这节课时,预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们“捉”些空气,并运用感官初步认识空气。我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就在我执教的这个班里,有个特别顽劣的孩子,当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捉空气”的时候,他开始捣乱了,拿出了课问喝汽水的吸管,对着桌上水槽里的水开始吹泡泡。我看到他手里的吸管,我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了。于是我挥手让学生们安静下来,并把他请到了讲台前。

“来,让我们看看,你是怎么找到空气的?看看老师能不能帮你把你找到的空气捉住呢?”

听到我这么一说,他兴致勃勃地吸足一口气,拿起吸管,插入讲台上水槽里的水中,使劲一吹,只见,从水中咕咚咕咚的冒出了好些泡泡。

“这些泡泡就是空气,但是我没办法捉住!”我微笑着看着他:“是哦,你的观察视角和别的孩子都不同,你能借助水让我们看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真的很厉害!”他站在讲台上,得意洋洋,好像一个得胜了的将军。然后我又故意疑惑地说:“这些泡泡是空气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我把目光投向了学生们。

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老师,我可以用杯子把空气捉住!”“老师,我有办法………‘老师,我……”。

终于。孩子们用杯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气。

二、正确面对,不回避

课前充分的预设只是基础,现实的课堂活动不是封闭的,预设的,而是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当课堂上生发一些“节外生枝”的话题时,教师就不能固守预设,避而不见,而应该尊重学情,积极利用。正确面对这些资源,它才会变得更有利用价值。

我在教学“研究磁铁”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当我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条形磁铁两个磁极的磁力最大后,正准备下一个环节拓展的教学,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没有去批评这位不小心的同学,而是举起这块中间断开的条形磁铁反问学生一句: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生1:还是两个。生2:我认为只有一个,因为一个已经摔掉了。我追问:那到底有几个,如何去研究呢?生: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么实验?

生:用断磁铁吸回形针。于是我请一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断磁铁吸回形针。

(其他学生观察,结果发现断磁铁也是两头吸回形针多。)

师:现在知道它们各有几个磁极了?

生:知道,断磁铁仍然有两个磁极。

本案例中,学生摔断磁铁就是一个“失误动态资源”,我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使学生的个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机智应对,不怯场

面对突如其来“意外”,老师不能惊慌失措,应及时作“温处理”,即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疏或堵,或导或截,灵活有创意地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

如教学《热的传递》,教学中我让学生猜测壶内上部的水是怎样变热的,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壶底的水怕热,火一烤,它受不了,跑到上面呆着就不热了。”这个想法很有些天真。并且跟要猜测的问题有些偏离。班上的同学都笑了起来:“水又不是人,它会怕热吗?”让这个孩子很有些难为情,不知如何是好。但我却从这个孩子的猜测中捕捉到了智慧的火花——他的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很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水受热上升的过程。于是我表扬他善于开动脑筋,想象力很丰富。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开心地笑了。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我们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水是不是怕热,好不好?”学生们立马来了兴趣。通过实验观察。孩子们发现,水果然是“怕热”的,受热之后就会上升。我接着又问:“底部的水上升之后,烧杯里的水并没有增多,那原来上面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上面的水觉得很冷,它跑到下面烤火取暖去了。”多么可爱的回答!这堂课的难点就在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中轻松得到了解决,大大出乎我课前的预料。

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四、反思积累。不停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尤其面对学生这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师更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水平上。而应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更新教法,从而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生发的应对“节外生枝”的疑惑、灵感和不足都值得去反思品味,那样才可以积累成宝贵的可再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