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犯错我们应该这样
作者: 李芬芳摘要:当学生犯错时,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犯错是正常的。切不可过分严厉、冷若冰霜或采取怀疑、嫌弃、压制、惩罚等方式来对待他们,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充分认识到允许学生犯错是老师的一种美德。一位哲人说过: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革,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有了这样的美德,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正确方法。心平气和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一次次错误中成长和进步。
关键词:犯错;美德;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114-001
身为老师,每天都在面对学生犯错。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做法,见仁见智,但都可谓煞费苦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果却并非都能如愿,甚而有老师为此惹得一身骚。为此,笔者认为,对待犯错的学生,切不可过分严厉、冷若冰霜或采取怀疑、嫌弃、压制、惩罚,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充分认识到允许学生犯错是老师的一种美德。一位哲人说过: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一味的斥责。往往教育的结果会事与愿违。某私立学校一个十多年教龄的老师,平时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成绩也不错,但某次三个学生集体出走,并留下字条:出走原因是要给老师点脸色看,受不了老师在他们犯错时的处理,也就是说此老师对待学生太严。这位老师最后弄得身败名裂,得到被学校开除的下场。此老师最后还是搞不清自己错在哪?那么他真的错在哪呢?古语道,严师出高徒,难道这句话现在错了吗?
新时期的教育大师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大脑忙于接受训斥和处罚的信息,也就无暇静下心来裁判心灵中旧我和新我的论战。”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何况是还没有懂事的学生呢?允许学生犯错是一种美德,也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因为学校里的每个学生,他们个性都是不同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们的个性统一化,而是要帮助孩子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能够充分发挥个性的人。同时允许学生犯错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润滑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拥有允许学生犯错的美德,只是面对学生犯错时的一个必要前提,并不是一味的放任学生的过错。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在有了允许学生犯错的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应该这样做:
1、做出深刻的思想认识。必须要让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但过程和方法却可以千变万化。我们要根据学生犯错事件的严重性及个性特点去考虑具体的方法。传统的写检查、写悔过书方法就比较适合于那些犯错性质比较严重的或是屡教不改的学生。而对于一些偶尔犯错的学生,可以让其写“我对这件事情的认识”或事情经过说明书等。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写,而是用一些独辟奚径的方法,如魏书生老师有个很特别的做法。他在学生犯了错时,先让学生去做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学生写出事前、事中、事后自己内心里旧我和新我论战的情况。这样,学生们会在自我审视中感受到"IT确”的快乐、“错误”的痛苦。方法可以多样,只要达到让学生对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好方法,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认识错误的过程是愉快的,没有负面影响的,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2、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学生在对所犯确误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此类错误的情境以后再出现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比如某生因别人的一句话而大打出手,我们应该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打人的错误之后,要告诉学生,当下一次出现他人对其语言不文明时应该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严正指出他人语言上的不对之处,如果他人过份,并有长期欺侮的现象的话,则可以及时报告老师和学校。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出现情况下,知道正确做法是什么?没有做到这一点。而让学生保证以后不会再犯,那都是徒劳的。其次要对事件进行延伸教育,告诉学生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的正确处理方法,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一般能力,培养学生感恩、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这个时候的针对性教育跟平时空泛的说教,效果有天壤之别,因此,老师要抓住机会,进行正确的引导。
3、长期跟进的教育。学生犯了错,不要寄希望于一次的教育可以让学生真的就以后不会再犯了,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事情,要长期跟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做好记录。当学生“好了伤口忘了痛”时必须及时进行再次教育,适时地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进行指点和引导。具体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比如直接谈话法、暗示法,第三者劝说法等等,只要达到目的,就是好方法。这个过程也是整个教育环节最难的过程,需要老师有细心、耐心,还要用心地去做,劳心劳力,因此也是整个教育环节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4、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教育引导。要让学生真正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完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提高“他律”的实效,结合学生知识的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各种技能的培养,完善学生自律的内在机制,及时与家长、其他老师、学院领导交流沟通,共同教育引导。最终使学生每一次犯错都能及时教育引导,将坏事变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