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对沉迷网络游戏大学生的教育

作者: 肖伟宏

摘要:本文通过叙述像林雨这样的大学生因自制力差自闭,看了沉迷于网络游戏,引致网瘾,最后放弃学业,分析其走入人际交往的误区和教育者在处理这类学生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游戏;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116-001

一、案例简介

提起林雨(化名),分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辅导员洪老师(化名)不禁又叹了口气。恨铁不成钢的情感充满胸腔。 林雨2002年9月考人大学,大一上学期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三等奖,不时活跃在篮球场上,与同学的融洽透过湿露的汗水表现出来。到了大一下学期中后期,洪老师下宿舍总发现林雨玩电脑游戏,同学反映其时有旷课现象,对此,洪老师提醒他注意时间,遵守学校纪律,他都答应得很好。转眼间到了大二,洪老师了解到林雨玩网游比以前厉害,甚至玩通宵,个人卫生很差,经常旷课,拖欠学费,找他谈话也拖拖拉拉,显得很不耐烦,回应迟钝。补考科目增多,拒绝心理老师的辅导,变得封闭、麻木。接下来洪老师通过班主任、学生干部、电话、QQ等途径劝说他控制上网时间,同学每天轮流拉他去上课、活动。他常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同时,宿舍同学吵嚷着要他调换宿舍,矛盾突出。

为了改善林雨的状况,洪老师一方面做其班上同学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了电话家访,其父母谈及这个家中被宠爱的独子,很担心,母亲想过来陪读,父亲掷下工作千里迢迢赶到学校来守他一段时间,他玩网游有所收敛。洪老师初尝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效果,继续跟进林雨的变化。当父亲回家两周后,同学反映他“旧病”复发,还是沉迷网游,气得同学把宿舍的网线剪断。他受到了学校的退学警告,留到下一年级就读。洪老师显得更焦急,又多次求助心理老师,不断与家长沟通,寻求转化林雨的办法:把其电脑收到办公室;与学生干部一起设计集体活动,如以宿舍为单位的篮球、象棋、卡拉OK等文体活动比赛,他都不愿意参加,要么找不到他,要么他赖在床上不起来。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显得很苍白,综合考虑他的情况,学校同意其休学。其父亲来校带他回家调整一年后,又亲自送他复学。在复学的前半学期里,家里控制他购买电脑,洪老师帮助林雨重新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生帮助他,他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恢复顺畅,遗憾的是他得到父亲新买的手提电脑后,又陆续回到玩网游的状态,放弃剩下的课程学习,2008年6月结业离校工作。

【案例分析】

案例中,林雨进人大学初期,能较快适应大学生活,但很快沉迷于网络游戏,表现出厌学、不关心集体、与宿舍同学关系淡薄,这一度让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展开,更难取得成果。辅导员老师对此一直没有放弃,通过多了解、分析他的言行,采用谈话法,运用疏导和调节的方法,通过与家长沟通,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对其进行耐心地教育,为了让林雨融入到集体中来,处理好与大家的关系,借助班级学生的力量去引导、帮助他,设计了集体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激发他的责任心,循序渐进地做转化工作,这是本案例教育的亮点。

林雨沉迷网络游戏,是一种行为看好过程,也是行为发展的终结。它的产生既有主观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不是作为独生子大学生,林雨上大学后,逐渐放松对自己的管理,自制力差、自闭,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引致网瘾,最后放弃学业。给家庭、学校、社会留下很多遗憾和思考。纵观学校的教育,对于成年人,能以人为本展开教育,教育效果因该生的行为反复而起伏,表现出现代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家庭里的结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氛围构成对学生心理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价值取向等都会带来深刻地影响,而学生的表现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结论,由此可能会导致出现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效果。

二、案例思考

对待林雨这类成年网瘾者,教育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和家庭成员的作用?如何适时地引入心理辅导甚至强制性社会教育等等,都是很重要的。

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要透切地了解这类学生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要促成转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受性格、情感、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千差万别。具体的外在表现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 要获得学生的信任,要给予他们最大的关注,不怕反复,持之以恒,有的放矢。

2 善于抓住教育的突破口。一般来说,网瘾者具体呈现渴求性、逃避性、耐受性、烦躁性、冲突性、矛盾性、反复性等特性。像林雨,他并没有排斥洪老师对其的面对面教育,实际上这是受教育者向施教者发出的求助信号,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一点,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的时候。

3 要对学生家庭环境进行了解,分析他们生活、学习、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与家庭教育相统一并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家人的支持,这在德育工作中是一非常重要的途径。

4,建设和提供学生调节心理的校园环境。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因而,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了调节的场所,这会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5,要善于设计教育转化方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设计方案,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教育效果,帮助他们成功地走出阴影。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不放弃,教育必有所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