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刍议

作者: 江 洁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学习中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当的是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来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建构主义;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45-001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上个世纪中叶提出的。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1.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强调知识学习的情境。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3.强调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确立“为理解而学习”的教学目标

学习的目的不是机械地记忆一些概念、原理或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而是要让学习者形成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数学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且很多学生片面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题,未能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方法,不能把一些具体问题抽象化,找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

例如教学七年级乘方时,先为学生讲了“棋盘上放麦粒”的故事,然后让学生估计0.01毫米的一张纸,对折100次后有多高?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8开的白纸,让他们去折。一、二、……九次后,学生不能再折,我就叫两位同学叠合算作一次,依次类推,班上64位同学全加在一起,才算折了15次。当我告诉他们对折100次的高度,应是100个2相乘再与0.01的积,这个高度足以把他送上月球时,同学们震撼了,同时也就牢固的掌握了乘方的意义。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我国新一轮课程该的理念是相契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等,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那么我们如何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去呢?

1.以探究展开课堂教学

笔者在教学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为了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法公式等知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节探究课,让学生自行推导出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的公式,同时探究公式的推广和变形,如多项式平方公式和二项式定理。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2.用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几何知识解决花园设计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探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地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

3.让探究回归社会实践

探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笔者使用过这样一个探究素材:一个学生家里衣柜的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他仅找了一块带有边缘的碎镜块,就到镜店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他是如何做到的?配镜子的问题就被转化为数学中确定圆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复习确定直线的办法(直线的性质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带领学生类比探究“几点”确定圆。于是在故事中的碎镜块的边缘上取一点A,作圆经过它很容易,只在以A点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该点与点A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圆有无数多个,显然达不到复制镜子的目的。同样在碎镜块边缘上取两点呢?取三点呢?学生积极参与,轻松愉快地完成了知识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探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高文.《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2]鲁正火等.《数学教育探究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3]张思明.《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出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