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高效生成初探

作者: 晁成忠

摘 要:当今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呼唤个性教育。而教育心理论和教学实践均证明“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最适应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班化;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49-001

我校强劲推行小班化教学一年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概括说,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而比集体教学低效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生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与高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理念,指导实践

教师教学理念是否更新及更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我校大部分教师已由叫我实行“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成为我要进行“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理念清新,教态积极,当然收获不小。但还有一部分教师搞到现在还对“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不得要领,成绩不大,问题不少。究其原因,主要对“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优点认识不够明确,还放不下传统教学理念。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相比较:集体教学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自我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优点为,有利于激发个体参与学习的兴趣,而集思广益,相互协作,取长补短。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努力学习创新理论,不断走出去学习创新者的教学新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做到不误人子弟。我是一名老教师,50岁了,创新的难度更大了。但我坚持“我教书,就要教好书。”要想教好书,就要不断学习。

二、分好小组,合力教学

学生方面,分组不当也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开始时,应以异质组合为宜。分组时,要避免小宗派小集团的不良影响,要均衡组内组间人员的优差,男女生比例等。分组后,组内的第一任小组长的产生至关重要,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让产生的小组长确实能顶起领头羊的重任。小组长的任期最好一个月,要及时号召各组员,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竞争下一任组长。最好能一个学期所有组员都能轮做一任组长。

当小组合作学习成熟后,学习小组的划分可试探过渡到学生自主形成同质组合学习小组上来,让学生高度自主、自由协作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个性。这样特别能促进数学高才生的发展。可采取强弱联合的方式来支援差生的组合。我是在上学期期末复习阶段,为下学期学生自主形成学习小组做过渡准备的。当课进行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环节时,我给学生的题目分A、B、C三个层次,A组为必做的基础题,B组和C组为不同层次提高的选做题,让学生先自主分组讨论,再分项展示。学生各取所需,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取得进步。如果学生自主分组合作成功,也为因材施教,培优补差提供了更大便利。

怎样上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节课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课的最大特点是充分的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群互动,人境互动的动态局面,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效应。而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我们应给予关注的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讨论”“互动”最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支持,需要教者发挥高超的调控技能。

三、超前备课,有的放矢

要高效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最突出的是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其解决方法是,教者要紧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当给出预习提纲,提前发给学生充分预习,上课时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讨论、辩论、争论,不出现跑题现象,高效运用珍贵的时间,为完成教学目标,得到时间的保证。

四、关注外因,驱动内因

从矛盾分析法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的内因还在于学生,其最重要的内因是小组中个体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使学生把“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

怎样通过探究外因,达到调动小组合作的内因需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低效问题呢?

1、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先自主探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的方法。只有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具备密切联系学生固有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才最易让学生产生合作内驱力。

2、责任承担法:通过让学生承担各自的学习责任产生了为负担责任而必须合作的方法。组内的成员分工一定要明确,评价,要先个人后小组,使每一个人都动起来,让不积极的学生也积极起来。

3、评价激励法:教者通过对小组的能力、水平及运作情况作出正面的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达到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从而产生合作需要的一种方法。还要组织学生组内相评,学生自评和组间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架“天平”。

4、问题调动法: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兴趣、好奇、喜欢探究等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合作需要的一种方法。只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这种方法的适应范围非常广,可设计成发展型问题、探究型问题、开放型问题、矛盾型问题、辩论型问题,也可以设计成综合型问题。如:汶川地震后,我教的七年级数学刚好学到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我首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汶川地震灾害的五个特点是怎样得出的?我们的温总理是依据什么来准确调度救灾大军和投放各种救灾物资的?并谈谈自己有怎样的看法。”各小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都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准确的数据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决策的重要意义。学生也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课题的引入和情感的升温都达到佳境。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还应注意运用:点击兴奋点,寻找发散点,形成整合点,有效调控等。

只要我们能有效地运用创新型理论和技能进行精心策划、组织和设计,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互助与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而精神愉悦、心态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磨砺、发展、完善他们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就走向成功高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