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导学重在“导”字

作者: 张 萍

摘 要:课前导学作业是一节课的基础环节、是教与学的先导,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引导; 减负增效; 课前导学作业; 过程与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59-001

当前,学生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种公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使命。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打探出一条规范办学,减负增效的课改新路,即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确定了“四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导自学、交流展示、拓展提高、检测巩固。在指导自学环节,教师精心设计三维目标、课前自学提纲和课前导学作业,由学生结合三维目标和自学提纲,先独立自学再小组内互助和小组间互动,做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课前导学作业是一节课的基础环节,是教与学的先导,起到学习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先自学课本内容,再完成导学作业。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重点谈谈如何布置数学课前作业。

一、引导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三课时的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布置本节课的课前导学作业时,采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

1.什么叫日温差?

2.如果某天最高气温是5度,最低气温是-3度,那么这天的日温差应表示为:_____(列式子表示)。

3.观察课本上的两个温度计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5度与-3度之间共有:5+3= 度,这就说明这天的日温差为 度,即5-(-3)= 度,从而进一步说明5-(-3)与5+3 ,即5-(-3)=5+3。

4.因为8+(-3)=5,根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______能得到式子5-(-3)= _____。

5.第3、4两题都能得到5-(-3)=5+3,这是偶然巧合吗?请再举例说明。

6.在式子5-(-3)=5+3中,把减号转化为____号,把减数-3转化成它的_____,即把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_____,从而得到有理数减法法则:_____。

7.计算:

本次课前导学作业中的第1到6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形成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减号变为加号,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的合理性。从而利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解决第7题中的减法运算题,体现了认知规律的渐进性。

二、引导学习方法的灵活性

(一)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引导

新教材指出要引导学生“做”数学——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做”获得初步感受,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揭示具体“事例”的数学本质、明晰有关知识时效果会更好。

例如,笔者在进行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展开与折叠”第一课时的教学时,设计的课前导学作业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1.收集不同的圆柱形纸筒,并将圆柱形纸筒的侧面剪开,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探索沿不同的线将纸筒的侧面剪开,得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可能不同,故可以引导学生沿垂直于底面的线剪开进行探索)

2.收集不同的圆锥形纸筒,并将圆锥形纸筒的侧面剪开,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3.收集不同的正方体纸盒,将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强调:将正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是指正方体的表面展开成的6个正方形中的每一个正方形至少要有一条边与其他的正方形的边重合,即这6个正方形要相连),并且小组讨论:

(1)同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沿不同的棱剪开,展开成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共得到多少种不同展开图?

(2)把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要剪开多少条棱?

本次课前导学作业的三道动手操作题,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做”数学,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先做后想,再逐步过渡到先想后做,体验到了一些几何体与表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二)对学生整合信息能力的引导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例如,笔者在进行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内容的教学时,就设计了以下课前导学作业:

1.小组成员分工去图书馆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整理验证勾股定理的各种方法。

2.整理资料,选择小组成员最喜欢的拼图验证方法,探索、研究这些拼图方法各自的特点。

3.收集勾股数,观察勾股数,尝试构造勾股数,猜想勾股数的特征。

4.收集生活中应用勾股定理的例子(不少于2个)。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前导学作业应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同时,科学、有效的课前导学作业,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学习的经验,更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迅速进入主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一版

[2]钟启泉、崔允氵郭、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林华民著.《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华语教育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59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