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戴小华

摘 要:综观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所要研究的《电工基础》项目课程是立足电子电工专业理论和技能提升两个点开展的,适用于中职培养目标的项目课程,它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的。

关键词:电工基础; 项目课程; 开发;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20-001

一、研究背景

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方向,源于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大量深层次问题。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3年后竟然不会,这一现象引起许多职业院校的巨大震动。虽然相关调查表明,企业更关注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的发展,但在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前提下,职业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发展专、深的职业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民工与职业院校毕业生争岗位的情况。如果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水平上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在就业时没有不可替代性,势必给职业学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会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挑战。

综观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职业教育中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也有。有些虽然没有用项目课程这一名称,如上海市用的是“任务引领型课程”,但其含义是基本接近的。有的高职院校采取的是叠加式项目课程,即在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让学生通过完成几个完整项目,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有的院校采取的是与生产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改造原有学科课程的教学,这比前者明显进了一步;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这又进了一步。

二、相关核心概念及界定

1.《电工基础》课程:指全日制中职、技工类学校中开设的《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子电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技能教学:主要涉及到《电工基础》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的各项相关技能教学内容。

3.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学科或教学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科内容与工作需要之间的相关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研究价值

1.理性价值

传统课程的三段式基本框架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轻联系,课程结构以学科体系来建立。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割裂,课堂教学抽象深奥,逻辑性更强,专业实践的教学时理论遗忘,专业技能的提高受到制约,综合能力得不到应有发展。

以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构建以工作体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创新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电工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2.实践价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科的学习,学业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但学习过程中由于课程本身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消退,信心自我怀疑。而在就业后学生必需经历较为突显的角色转换,表现为工作环境、工作节奏、产品意识、工作协调等方面不适应,综合职业能力不强,无法及时适应岗位的要求。所以要培养贴近、贴紧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意识,《电工基础》的课改必需注意职业氛围的营造,并直接指向学生工作者角色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人的基本品格。

四、研究过程

1.确定课程目标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所谓课程目标是规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预期行为结果。中职项目课程目标定位为:各种职业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本课程工作领域定位:

①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调试、检验、维修、现场管理等)。

②综合测试与辅助设计。

③产品服务(销售、售后服务等)。

2.工作任务分析

弄清楚某一职业或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在工作项目中,只包括工作内容,不包含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本课程工作任务分析为①日常生产准备;②生产设备操作;③产品组装;④产品测试与调试;⑤产品检验与分析;⑥现场管理;⑦机器维护与保养;⑧产品维修;⑨人员现场培训;⑩产品辅助设计。

3.课程结构分析与项目课程的确定

课程边界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工作项目的划分。项目课程要求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门类。由工作过程分析可以得到相关工作任务和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但在设计具体的、与工作过程或岗位相对应的课程时却困难重重。这里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校教育不同于短期职业培训或岗前培训,毕业生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否应适度高于岗位要求?如何再理解知识“必需、够用”原则?

②按工作任务或岗位设计的、并与之直接相对应的项目课程无法承载前期大量的基础性的核心技能和知识学习任务。而传统的核心技术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的主体,其课程模式不变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

③纯专业知识性课程保留多少为宜?与项目课程如何相融?

将工作过程中的基础技能与知识要求按技术特征进行课程分类,参考传统的技术类学科课程的分类,再重新整合,以虚拟或真实项目教学为主线,将相关知识分解到各个学习项目中,但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教师仔细讲解知识。即要做到“做中学”、“学中干”,学做一体。

4、制定课程标准及教材开发

编写原则是应充分体现项目设计思路和课程标准要求,可操作性要好。内容主要依据工作任务的顺序排列,适当兼顾学科知识的排序,并将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过程中。

通过“项目课程”开发,让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训练“渗透”在一起,使“学习环境”变为“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受到职业岗位氛围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需求,让学生明确与专业学习相衔接的“工作(职业)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