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回归本真

作者: 曹 霞

摘要:本文从本真的校园环境、本真的教学文化、本真的课堂评价体制等多个角度探究教学本质。

关键词:校园;教学;评价;本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22-001

什么才是“本真教育”?笔者查阅了大量书籍,通过若干年的随堂听课、调研、采访学生,得出“本真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本”和“真”,即教育的本质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互动的相互关系。是让学生全面地、和谐地、积极主动地发展。把握了教育的本质,遵循了教育规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育就是本真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本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本真”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硬件和软件。

在硬件上我校投资几千万元先后建起了教学大楼、科技楼、体育馆等。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学生生活设施俱全,充分展示了一流学校的现代气派。

建校以来,我校以本真的校园文化为背景,以常规管理和丰富活动为抓手,精心建设本真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本真班主任团队和班集体建设,释放学生的天性,为学生打造生命自由成长的乐园和舞台。首先,要创造出优美高雅的班级环境。对于班级环境的美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好一整套完整的环境保洁管理体系。另外,要搞好班级的布置工作,要充分做到使班级内的一切装饰、构造与色彩体现着班级文化的底蕴和班级特色,让学生时时处处充满着亲切、温暖、自豪之感。

其次,要创造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在班级的布置方面,班主任要努力使班级内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把班风、学风张贴上墙;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布置在教室内,起到了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本真的教学文化

这些年来,我们在本真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教学思路进行了整体反思和重构,初步探索了_条符合我校实际的追求本真教学文化之路。主要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人”的教学文化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具有能动性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的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掘和素养的促成。“教育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2.强调“本”的教学文化

教学应该以“课标”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当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给很多老师查资料行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病:教师从网上下载过多资料和材料,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有时甚至到了忘记课本的程度。我想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方式,上网或查找资料未免不可,但这应是建立在充分掌握了“本”的基础上,而不是课一开始上就进行资料“轰炸”,更不是教师越俎代疱,这些都应是学生自己去寻求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三、本真的课堂评价体制

我校是在深化我省中小学“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试验的进程中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的探索的。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目标统一起来。其次,这个教学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应该是诊断性、形成性的,不但要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而且要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第三,评价者与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应有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任何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状态才能实现,而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结果。

观察学生的状态有以下五个维度:

1.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在人为不适当地强化学业竞争的学校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把学生变得不想合作也不愿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加深又使学业的失败现象雪上加霜。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而创造这样的景观绝非教师一日之功。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又嘎然而止,会从激烈的争论转入专注的聆听,就是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

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经过多年的观察与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好的学习状态就会有好的发展,并会通过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课堂状态不理想,那就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查找原因。

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应成为教师改进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应杜绝把课堂教学评价当作教学管理的棍棒。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而不是评价的靶子。须知课堂教学评价虽然很重要,但它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既不能代替学生学,也不能代替教师教。课堂教学评价如果脱离了改进教学过程的本真目的,而获得其他功利性的社会价值,就会成为教学的灾难。这是特别值得我们警惕和注意的。

最后笔者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