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目标预设和动态生成

作者: 王 萍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如果说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预设则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数学课堂;目标预设;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29-001

一、目标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概念

所谓“预设”,是预测和设计的意思,是教师课前根据材料情况、学生情况,对一节课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想和安排;所谓“生成”,顾名思义,一般来说是指起源、创造、产生和发生,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它与预设相对应。“老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抓住这些生成的细节,对学生回答作精妙、简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很多教学的火花就会进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知水平会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会得到训练,课堂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佳境;相反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目标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地位

新课程理念要求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以“对话碰撞”为核心来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在师生对话互动中生成,在心灵交流沟通中推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只是数学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资源;教师也不只是数学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数学课堂上不同数学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数学教学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更是对预设的及时而智慧地调整,是师、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1.预设是有生成的预设

传统意义的课堂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教学活动是教师的“独角戏”,不顾及学生的情感和参与程度,教师口讲、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整堂课学生“对答如流”,没有“卡住”的现象,是一种低级的机械操作。

曾经有一位外国教育专家惊叹于中国一位名师完美的“独角戏”的同时,提出质疑:一堂课,学生应该带着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离开课堂。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的演示是一种引领,绝不仅仅是“给”学生,“告诉”学生答案,重点是引发学生联想、思考、如何找到及拓宽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同方法的讨论、一句话的理解,都可以成为课堂信息的来源。教师要充分备学生,课前预设时考虑得越多、越全,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越多,教师在课堂就越能应对自如,越能捕捉到学生的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成功率就越高。

2.生成是有预设的生成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时无处不在。教师应该独具一双慧眼,及时机智敏锐地捕捉进现在学生眼前的即时产生而又稍纵即逝的数学教学资源,抓住学生所思所想的契机,以及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的思想火花,加以积极开发和利用,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预约中去,敞开思维之门,让奇思妙想纷至沓来,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

为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前,要注重多维预设,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多种“通道”,为数学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直面真实的数学教学情境,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种种预设,随时关注生成,及时随机调整预设。通过学生的瞬间反应,灵感乍现,迅速捕捉学生的有效的表情信息,随时更改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学生“有所感兴,则不倾吐不舒快,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的目的。即便是课前自己非常得意的“神来之笔”,也不能一意孤行,必须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根据学生的反应,敏锐捕捉来自学生的资源,及时修改课堂的走向,巧妙地引领生成的达成。

3.预设教学方法促进生成

教学过程中有时故意“装傻”,或者故意“出错”,往往能体现教师非凡的应激机智,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在讲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时,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案例:义乌某初中大课间活动时,相距4米的A、B两个学生甩绳子,手离开地面的距离为1米,绳子甩到最高时的抛物线交X轴于D(5,0),现在有身高1.6米的同学,站在C(1,0)跳,跳离地面高度是20cm,问他会不会被绳子卡住?怎么样跳才不会卡住?

师生共同探讨形成思路,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其乐融融之际,冷不丁一位同学喊出来说:要是姚明来跳怎么样才不会卡住?我装作很迷惘的样子,问大家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提出“手高”应该是1.46米,有的提出可以改变点B或点D的坐标等,这种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更容易形成高参与的要求;这种课堂临时而有序的发挥,更容易把师生喜悦的心情激发到极致;这种一波三折的变化,让师生真切体会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生成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成的结果是实际意义上的学习目标。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总之,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如果说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预设则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七期课题《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开题报告主体部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