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三“转变”三“实践”

作者: 孙建祥

摘要: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主体性的突出首先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教学;培养;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3315(2010)5-052-001

一、本人认为,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应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实现由灌输到疏导的转变

人所共知“灌”其害无穷,灌少则腹扁,灌多则撑胃,因此我们要变灌输为学生主动吸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导”的作用。“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导”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如果能够发挥好“导”的艺术,那么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现由储存到思考的转变

古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只知学习而不会思考就会迷惘,只知思考而不会学习就会倦怠,因此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急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向学生灌输一个又一个结论或规律,即使有学生的发言也只是把书中知识进行重复,学生没有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实际上,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本质进行反省和思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要肯定、鼓励,以激励和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现由权威到民主的转变

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教师滔滔不绝,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权威的隐性影响,而学生倾向于揣摩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希望说出老师期待的答案。在这种教师权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压抑状态下,是不会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的。有人形象地把教学中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比作是创造力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而消除了胆怯和依赖的心理,不怕出错和失败,最终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二、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除了要实现这三个“转变”,我认为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三个“实践”

1.师生角色互换的实践

以往多年的传统教育,形成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极大权威性。这种权威性的负面影响在第三个转变中也是可窥一斑的,因而我们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中,必须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的实践。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客串教师的角色,使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水平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成就感。师生进行角色互换的实践还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多进行感情交流,在师生间建立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关系,避免对学生有伤其自尊的言行,也正谓“亲其师信其道”。当然,师生角色的互换,并不是让学生来取代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即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变。一堂课正如一出戏,转换后,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导演,学生则应该是演员。

2.学生个性培养的实践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尼采说:“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个性意识是主体意识的主要表现,没有个性的学生,不会有创造力。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铃响了,某中学高二的教室里,一位教师走上讲台,一声不吭地拿出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0”,然后向学生发问:“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回答,后来还是班长站起来怯生生的说:“这可能是个零吧!?”下课后老师询问了几个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敢回答?”学生说:“我们在揣摸老师希望我们怎样回答。”这想不到的说法弄得老师哭笑不得。数千年来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它要求人们尊卑有制、长幼有序、进退有理、温良恭谦,其负面影响表现为迷信权威、贬低个性、保守封闭、没有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长。让学生感觉到来自外界的认可和尊重,着力营造一种学生乐于参与、自由发挥的情景和民主氛围。通过开展一些班级辩论会和演讲比赛,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给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一定程度的“标新立异”,激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主动的探索精神,使其个性的发展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3.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所说的创新,就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影响和教育,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有所突破的能力。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个性化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优势,使学生借助于自己在能力、性格、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和塑造自我,促进其独立人格和创新人格的协调发展。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着力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氛围。3.民主性原则;师生间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教学相长,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4.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创新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并且受到实践的检验。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活动和实践的机会,激活学生创新的“细胞”,满足学生成为探索者的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新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为加快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取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更大提高而努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