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张敬棉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54-01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它要求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下面就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谈本人的体会。
一、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渊博的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物理教学中诸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等都经历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这样一个线索: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静止。伽利略敢于批判而创新,通过实验和推理得出了新的结论:运动物体在理想情况下,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就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笛卡尔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通过实验验证并补充了伽利略的结论:如果运动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牛顿进一步推理和概括,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鼓励学生不怕权威,敢于批判,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创造性地设置物理问题的情景,营造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问题性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学生对物理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物理问题的情景,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在这里要突出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特色,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物理问题,总结物理规律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的方式。创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物理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通过物理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四、适当调整物理教学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等。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材料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进行列举,并提出创新技法进行改进;在学生学完浮力之后,设计这样一个题:“请你设计出三种以上测物体密度的方法。”各章节复习时,设置一些“不定问”习题组。这类题只给出条件,不提具体问题,求所能得解的值。在总复习时,设置一些“殊途同归类习题组”,如测电阻、密度可选配多组不同的器材,根据不同的原理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达到同一实验目的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创新教育实施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