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财务会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曾艳芳摘要: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良好的课堂教学会使学校逐步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赢得普遍的尊重,成为社会承认、学生向往的大学。
关键词:教学;财务会计学;应收票据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31-001
作为会计学教师,提高财务会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责无旁贷。下面,笔者以“应收票据”核算为例,就如何提高财务会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教师上课之前备课不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备课却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备课不仅涉及授课内容的准备,还涉及到教法、表达方式、习题设计、板书设计、时间安排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准备讲授的内容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应和实践相联系。比如在讲“应收票据”核算之前,“商业承兑汇票在实务中用得多吗”、“实务中,银行办理贴现的商业汇票以什么居多”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应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对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背书、贴现等问题比较新奇,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将与商业汇票相关的图片打印出来,以便在课前让学生传看。如果有条件放幻灯片、视频,教师还可以事先将办理背书、贴现商业汇票的诸多流程在讲课之前播放出来。以加强学生对商业汇票的感性认识。
二、合理安排课上诸多事宜
1.合理安排有限的课堂时间
《财务会计学》的教学进度计划已经过了多年的反复实践和修订,因此相对来说是科学可行的。某一部分如果课时安排得太少会影响到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把握,如果时间安排得太多,又会影响到他们对其它章节知识的学习,从而顾此失彼。对“应收票据”的核算实际上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取得并持有至到期;②取得并中途背书转让;③取得并中途贴现。如果这三个问题需要讲解150分钟,那么前45分钟应将第一个问题讲完,再安排一个课堂练习效果会更好。有了第一个问题做基础,第二个问题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被讲解明白,那么第二节课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就被用来解决贴现的核算问题。
2.合理安排板书布局
一次课讲述上面三个核算问题,可以说,课堂容量是相当大的。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讲授内容合理地设置板书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把带息票据的核算讲明白,那么不带息票据的核算对学生来说就易如反掌了。本人在设计课堂例题的时候,例1:被设计成“有效期为6个月、跨年度(第一年持有4个月,第二年持有2个月)、带息、取得并持有到期”;例2:将例1中的“持有到期”改成“第二年1月1日背书”;例3:将例2中的“第二年1月1日背书”改成“第二年1月1日到银行办理贴现”。这样3个例题中,有两个分录是相同的,这两个分录始终留在黑板上。这样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节省了人力,又使学生对“应收票据”核算过程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所有的重点内容都得到了重点讲解。
3.合理渗透会计核算理念
会计学并不是一门浅显易懂的学科,也不是一门单靠死记硬背就能学会的学科。学好会计学一定要把握住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会计假设、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目标以及时下盛行的“资产负债表观”。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些问题,那么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个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有必要向学生合理地渗透会计核算理念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讲到“应收票据”账户的核算内容时,教师应让学生最终明白,该账户之所以既核算本金又核算利息,是因为“应收票据”期限短,核算出来的利息相对来说金额不大,这样做完全是基于“重要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否则,需另行设计“应收利息”这样的账户。同样道理,对“应收票据”不以现值入账也是基于“重要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因为折现与否不会对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4.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笔者认为,教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不断探索出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应收票据”核算为例,当讲完“取得并持有至到期且收到本息”的核算之后,我们可以问学生“票据持有人如果到期没收到本息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当讲完“背书”的核算之后,我们可以问学生“‘被背书人’到期如果没有从‘承兑人’处收到款项,‘背书人’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被提出来之后,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越来越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5.合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必要性,他可能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有必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专业课的必要性。比如,讲到票据“到期日”的确定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让学生知道,现实中应收票据的出票人既可以是收款人,也可以是付款人。也就是说,在实务中,如果按日来计算,该票据的到期日是由双方共同确定的。同样道理,会计算“贴现息”也是财务工作者必备的本事。虽然,对方也会确定“到期日”或“贴现息”,但是,作为理性的财务者,应该在诸多的交易中学会为自己的企业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现实中会确定“到期日”或者“贴现息”对于一个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三、做好课后总结工作
做好课后总结工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在总结之前,我们应该批阅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业,从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总结上述教学环节中的诸多问题。总结是为了能让以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其实,提高财务会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提升,也是对教师本人的一种提升,因为“教”和“研”是相得益彰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还会有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