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和阅读体验

作者: 田锦萍

摘 要:从阅读主体和阅读材料两个方面来说,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和阅读体验。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其次,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第三,要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第四,要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个性体验和成功感。

关键词:阅读个性和阅读体验; 阅读主体; 阅读材料; 阅读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03-001

《语文课标》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些教学行为必然会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渴望。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和独特体验,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

为什么要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和独特体验呢?我认为,起码有两个原因:

首先,从阅读主体来说,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每时每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都在变化着(在某一时段或某一层面上是相对固定的),或因自己的需求(知识或情感)而变化着、重复着、深化着、提高着,而且每位主体的感受和别人都是有差别的。当眼前的阅读材料能触动他自己的某种感受时,就能调动他的兴趣,当他此时需要某种信息时,他对这种刺激特别敏感。每一次阅读都不一样,每一次阅读都有新感悟,目的不同,重点不同,阅读的方式、对材料的解读必然不同,所感所悟也不会一样。

其次,从阅读材料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内容多样而丰富。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是以人物形象表现社会、反映人生的,而人物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多重性格组合在一起的内涵丰富的多义的复杂个体。因此,文学形象绝不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性格的“扁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化。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成了一个由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它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就不再属于作者,其本身在主题和人物性格上就存在着多义性。王夫之论诗时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话也适用于其他文学作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这也说明文学作品可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感悟。

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和阅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和阅读体验呢?

首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孩子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探究、创造的潜能。中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是从零起步,完全可以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到文本的“银行”去“汇兑”语义。“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请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

其次,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授课中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给你们两分钟”。且不说这两分钟能不能找到答案,常发现老师的许诺并不兑现,不到一分钟就把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课堂上不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去猜测答案,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呢?如果学生的答案超过老师预定的范围,正确的应该肯定并吸纳;即使不那么准确,也要有容人的雅量,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补充、修正,使之臻于完善。

第三,要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学习中、发展中、成长中的主体。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而揠苗助长,有的老师嫌学生耽误时间而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反规律的教学行为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比喻教师只能为幼苗除草、松土、浇水、施肥,而不能代替幼苗生长,代替桃李开花、结果。当然,等待并不是袖手旁观,耐心不是不管不问。

第四,要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个性体验和成功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和赞许。特别是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独到的见解时,用“你真会动脑筋”、“回答太精彩了”、“见解很独到”等予以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时,用惊喜甚至是赞叹的语气予以肯定,或者叫全班同学自觉用掌声来回应等等。这样,学生有了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个体体验和成就感,见解就多了,回答问题的胆子也大了,就会更有效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和阅读体验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上一篇:
下一篇: 用心阅读 飞扬情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