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隐性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凸显
作者: 黄海慧摘 要: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仅包括自身能意识到且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部分,还包括他们通过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所形成的自身未能意识到且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关于教育的隐性知识。基于此,文章以自身教学中的隐性教育观念为案例,探讨了老师隐性的语文课程观、隐性的教学观以及隐性的学生观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 隐性教育观念;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05-001
教师的隐性教育观念就是那些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并且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但却付诸于其教育教学行为的教育观念。本文通过对自身教学中的隐性教育观念的研究,透视自己的隐性教育观念对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以引起读者对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关注与思考。
一、老师隐性的语文课程观与其课堂教学行为
语文课程观是指对语文课程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老师隐性的语文课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文教学中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中已经对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做了较好的诠释,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课堂上,我常常通过作者、课文中的主人公甚至是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学生,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哲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母语、爱自己、爱他人的情感,告诉学生要惜时惜人。这样语文课堂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要求,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文能力,最简单地说就是指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列入“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之一。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们的这一能力。在学习名著欣赏《三国演义》后,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名著,然后利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一位学生上台讲三国故事,再谈谈自己读这个故事的收获,同学们既读了名著,又锻炼了听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信息、记忆及表达的能力。
二、老师隐性的教学观与其课堂教学行为
教学观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根据总结,我认为隐性的教学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教学内容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接受者和吸收者
教材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我教授“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的课堂上,如果我这样做:先是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阅读附录中的“有关资料”,这个“有关资料”主要是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等,然后通过合上书提问看看哪个学生在这10分钟的阅读中获得的信息最多。
2.关于教学的结论与教学的过程的关系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过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理解和巩固。回望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我发现:比如,学习文言文课文时,我会强调文言文的翻译应该注意逐字逐句,补充缺省,调整语序,当同学们翻译文言文时,尤其是他们遇到困难时,又会强调一遍;如学习古诗词课文时,我会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如何鉴赏一首诗歌”,然后和学生一起回忆:“古诗鉴赏,首先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诗人生平与经历,还要体会感悟;然后品味词句;接着分析写作特色(修辞、表现手法);最后还要有感情地朗读。”接着说:“这些我们在初一时已经讲过了,可是有些同学已经忘记了。”
三、老师隐性的学生观与其课堂教学行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老师应该有怎样的隐性学生观,这样的学生观又如何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呢?
1.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中采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一般表现得比较活跃。不过反思之下,学生的主体性在我的课堂上是有限的,从前文提到的课例来看,看似热闹的师生问答中,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处于被动关闭状态,学生只需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转动。由此可见,学生主体观具有极大的情境性,在一个情境下或许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另一种情境下又非常自然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以后亟待改进的地方。
2.对学生发展差异性的认识
由于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笔者对于学生个体自身发展差异性的认识局限于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的认识,我所认知的差异性就是学生在学习水平上的差异,这就是其隐性学生观,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就凸现了较强的消极性。
总之,个体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隐性教育知识是大量的,有些隐性教育知识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才有机会触动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保持一种对自己认识的兴趣和自我觉察的敏感性,是有效地发现自己、解读自己,进而调整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教育行为同步优化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民选.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