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小 空间变大
作者: 孟中敏摘 要:为顺应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校进行小班化“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在尝试运用小组学习形式,初步摸索出几条做法:即教师的指令要清晰到位,小组内分工要明确,过程的协调要重视,展示的形式要丰富。
关键词:小组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34-001
今年初,我校开始了“自主、互助”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室成为学室,以往秧田式的课桌摆放形式也随之变成小组式的,全班三十多位同学,在班主任的统筹下,异质分成六个小组,如何让小组学习形式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首先,教师的指令要清晰到位。清晰明了的要求和方法是小组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明确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组内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这一点在起始阶段尤其重要。譬如在生字新词的学习中,可以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所读错字,读后集中订正;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学情分列出生字新词,组内进行共同学习。
其次,小组内分工要明确。每个学习小组确立小组内部分工(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可轮流亦可固定),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每次的学习过程。职责的明确使得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事情做,每次发言都记录在专用的“小组学习记录本”上,既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可以作为学习评价的一个依据。
再次,过程的协调要重视。小组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一方面,教师参与小组的部分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可适时点拨;另一方面,尤其是对于一些普通班级,面对较多自控能力弱,学习自觉性欠佳的学生,教师的关注对他们还是一种纪律监督。
最后,展示的形式要丰富。课堂教学中学习交流多以口头为主,即每个学习小组由一发言人代表全组同学对全班交流,其他小组的发言可补充或是反驳;而有的则可采用实物投影展示,由组内代表进行介绍。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就更是异彩纷呈:朗诵、歌舞、书画、多媒体影像……这样既满足了学习内容多样性的需要,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的主动意识增强了,小组内部的学习由零乱转为有序。对此我归纳并补充如下:
一、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小组学习促使每位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做出探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因为无论在组内还是组间学习,都需要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不管是接受还是反对他人的意见,倾听者都必须积极思考,以备补充或者反驳别人的意见,否则就无从参与合作,在碰撞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小组学习将所有的学生都推至学习阵地的前沿,每位学生在小组学习模式中都是主角,即便是那些胆怯或者是懒惰的学生也从最初的无路可循发展至之后的跃跃欲试。在学习中我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成人教育家麦利斯·霍顿曾说,“你不能说你尊重这个人但不尊重这个人的想法”,一言概之,学生因他们的想法而存在,并且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同时,这种尊重往往还激励、引导着学生对下一学习任务的积极完成,形成一定程度的良性循环。
三、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学习时要求参与者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又能结合实际对他人意见进行有效的甄别。有的学生之所以对小组学习怀有“戒心”,很大原因就是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可能非常完美,担心同伴的挑战、辩驳乃至否定,但多次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尽量考虑到可能遭遇的种种问题,从而灵活地多角度地思索。尤其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中,学生们往往出于避免与别人撞车的目的,总是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新颖的方案,以获得同伴的肯定和赞赏。从这个角度看,小组学习也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形式之一。
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模式,仅花一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在布置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对学习小组进行分工,每个学习小组集中学习两则《论语》,做到理解到位,背诵流利,五分钟后班级交流时,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到讲台前先齐背,再派代表讲解,有的还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当场检查起自己的“教学效果”,最后全班同学齐背全文,我做了个简单小结,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完了他们进入中学的第二课文言文。
五、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正是小组学习这种形式,使学生们说出了许多他们以前不敢说的话,这些内容是学生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更是他们灵感和智慧的火花。可以说小组学习的形式增发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对传统教学中只是作为预设教学方案的播放器的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在备课之时要能通盘考虑,不仅要备足教材等教学资源,而且要备足学生,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并且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可以说,小组学习在释放学生心灵的同时迫使教师加强自身学科素养和业务能力建设。
总之,小班化教育使小组学习形式有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以往的课堂虽然有时也有小组讨论,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临时安排,而在在大班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不到充分的展示,久之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学习的优势未能得到有价值的体现),而这种学习形式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土壤,如何使这块土壤更加肥沃,将是我们继续探索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美】Stephen D. 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 著,罗静,褚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轻工业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庞维国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