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 瑢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有求知求练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 教学改革; 明确目标; 参与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46-001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论,体育“主体性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所倡导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全面树立学生观,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进一步研究改进“主体性教学”的操作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有求知求练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学体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其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小学逐步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活动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之目的。

一、让学生明确目标

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前提。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目标的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学目标既要明确、具体,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是“主体性”教学实施较好的体现。这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课堂基本结构设计成“问题情景-合作探究-掌握应用”的模式,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氛围。

情景设置就是在学生学习动作开始时,先把学生带入一定情景中,让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篮球变向运球技术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篮球比赛,试试看你用什么方法突破防守?接着安排一对一的攻防练习。练习结束后,我让学生总结动作要领。学生根据以往的感性认识和刚才的切身实践,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终于归纳出正确的动作要领。

三、让学生剖析疑难

1.充分利用“观察法”

让学生利用“观察法”与“正误对比法”来加以对比与分析。“观察法”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作示范,积极动脑,主动参与教学的—种方法。如以往对学生进行棒球正面上手传球教学时,我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讲解示范,再组织练习。由于教师泛泛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往往是忙活了半天,学生该记的还是没记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在体育教学中,要涉及很多动作,当学生对一些动作概念不明确或不理解时,启发学生主动讨论,剖析比较,把握重点,攻克难关。如在投掷垒球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垒球出手过早和出手过低的错误,达不到投远的目的,教师越是讲解学生反而越紧张。教师可在投掷线前3米的地方,设一个高2.5米高的彩绳,让学生练习,对比自己与同学的动作,然后进行剖析、讨论,最后总结正确投掷方法:直臂投掷、蹬地、送髋、转体、挥臂,动作连贯,身体重心前移。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很快就纠正了错误动作。

2.用“正误对比”来纠正不规范动作

“正误对比法”是将错误的动作与正确的动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解决难点的一种方法。例如,“鱼跃前滚翻”是体育课上难度比较大的项目,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做不出“鱼跃”的动作,历来通过率不高。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顺利通过,教学中我请没做出“鱼跃”动作和已经掌握了“鱼跃前滚翻”的同学分别做这个动作,让其他同学对比错误和正确动作。学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通过正误对比,看明白了没做出“鱼跃”动作的同学是手先撑垫,脚后蹬地;做出“鱼跃”动作的同学是脚先蹬离地面,手后撑垫。

四、让学生归纳体育学习的方法

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而归纳学法决非易事,须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如在弯道跑教学中,为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第一组进行直道跑,第二组进行弯道跑,最后两组合在一起既进行直道跑又进行弯道跑。学生通过实践,充分体验弯道跑的身体感觉;通过观察与比较,真正弄清楚弯道跑与直道跑的动作区别。

五、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鼓励并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师长,而是课堂活动的顾问,与学生密切活动的合作伙伴。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去“归纳”,成绩考核指导学生去“评”。使学生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感觉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体育学习。

六、让学生参与成绩考核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考核来检验。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考核成绩更接近实际水平。以往所采用得到“点名考核法”,容易造成部分同学心理紧张,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甚至造成失误。众所周知,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应设法为学生考出好成绩创造条件,而不是要考倒学生。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考核,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培养几个小助手,让他们组织同学学习、辅导和考核。从而达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使其增强自信心,更热爱体育。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

[2]雷志灶.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编辑出版,1998.6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高教出版杜,1995.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