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困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对策
作者: 王炳贤摘 要:“实验是科学之父”。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时代,而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差,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学困生; 实验; 实验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55-001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从2002年开始,我县在全市率先开展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现场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每年学校综合评估。考核成绩记入学生中考总分中。通过八年实验操作考核的实践,有效地推动了“新课标”下实验普及工作的开展。
下面是2007年县教研究室统一命题实验考核的统计分析表。我校参加实验操作考的学生共425人,每个人从理、化、生三类实验操作中抽取一个考试。从表中可以看出没有达到及格分的9人。
不及格学生数 其中意外失分人数 意外失分原因 “学困生”人数
一、让“学困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沟通师生感情
因为这些学生由于学习不佳,常被老师忽视,同学也疏远他们,因而产生自卑感。在做实验时,他们因害怕实验失败,担心损坏仪器,怕脏,懒得动手,就不愿意参与。如“研究氧气的性质”实验中,高锰酸钾沾在手上很难洗去。所以“学困生”就干脆做“旁观者”。基于上述情况,教师特别要注意与“学困生”沟通感情。师生的感情可通过多种渠道沟通,如每班“推荐”一至二名“学困生”,让“学困生”与教师一起动手做实验准备工作,或让“学困生”帮助教师拿些实验器材,或让他们与教师共同预做实验,或实验结束后让他们与老师共同整理器材。这样他们会觉得这是老师看得起自己、信任自己,他们就会信赖老师。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准备中或是在整理器材工作中进行个别谈心,了解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还可教育他们做到力争“笨鸟先飞”,提早预习实验内容,认真做好实验,总之,让“学困生”提前介入实验,有利于他们对实验产生兴趣,树立信心,积极参与,从而稳步提高科学实验操作能力。
二、利用“学困生”天性,允许玩具带进课堂
“学困生”天性爱“玩”,在他们的手上有许多玩具,如赛车、旋摆(火拉球)、转弯小车、激光电筒、吸盘手枪、吸壁球等等,许多玩具是由物理原理设计而成的,能呈现物理现象,显现物理规律,其神奇的现象,巧妙的设计,能够起到实验仪器所不能产生的作用。所以,要允许“学困生”把玩具带进课堂,让他们在“好奇”、“好玩”中愉快接受科学知识,探究其中奥妙,使他们的知识得到迁移。例如“转弯小车”,原理是:把小车的前轮做成楔形,加上其他一些控制装置,故小车前进到桌面边缘时,能及时掉转车头,以致在小凳上运转自如,频频掉头,不会翻车。这种小车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又如“吸盘手枪”可向他们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自己思考:(1)当吸盘飞出去的时候能量怎样转变?(2)当没有吸住墙,下落过程中,能量又怎样转变?(3)吸在墙上是什么作用?充分发掘“玩”的因素,利用他们爱“玩”的特点,利用设问激疑,引导他们转移到实验操作能力上来,点燃“学困生”好奇求知的“火把”,让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三、以帮带教,提升技能
要认真做好实验的分组工作。首先,把“学困生”安排在成绩好肯帮助的同学组内,让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带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其次男女搭配均匀,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第三、分配好任务,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干活有劲头,都有实际动手、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在实验中对“学困生”特别关注,耐心地指导,使他们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并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共作探讨、同研究,然后分工协作,做好实验记录。这样,可防止“学困生”在实验时袖手旁观,并使他们时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小组的组成部分,增强参与意识。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每一细小动作,应随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操作有了进步。这样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难度大的实验,可让他们反复操作。如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盖玻片的放法,要做到无气泡比较难。教师可让他们多次实验,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鼓励“学困生”多做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组织鼓励“学困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使他们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增长知识。又如在“学困生”中挑选人员,作为航模比赛的后备力量,让他们在比赛中得到锻炼。教师还可结合教材让学生制作小作品。如学过力学后,指导他们开展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又如,学习化学反应后,教师给他们演示“神奇的笔”:将碘化钾和淀粉混合在一起用水调和,再把一张白纸放在混合液中浸湿后平铺在一金属板上,用导线将金属板与电池负极相连,再用一根导线将一支“笔”(实际上只是一根铝筷子或一段粗铜丝)连接在电池的负极上。当用“笔”在纸上写字时,纸上便能出现鲜明的蓝色字迹。他们觉得很神奇,都很乐意动手去实践。让“这困生”多学知识,多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总之,实验操作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乃至走上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当然,实验操作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发现、多训练、多指导,还需要有爱心、有恒心、有耐心。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提高“学困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5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