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 深入浅出

作者: 曹锡华

摘 要:把六年来全程跟踪拍摄的录像素材,编辑成八集电视纪录片,需要选择一个适当视角和表述方式。为了让观众深入了解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的特大型工程,势必要把创新技术和工艺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解说,同时将头绪繁多的镜头整合成生动画面。而这些,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关键词:纪录片; 苏通大桥; 视角; 表述; 创新; 科普

中图分类号:I23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136-002

在八集电视纪录片《苏通大桥》业已获得的数个奖项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9年度科技创新奖科普奖一等奖,是主创人员尤为看重的。因为,在记录和宣传苏通大桥建设历程和关键技术的同时,传播桥梁知识、培育公众科学兴趣并激发爱国情怀,这正是制作该片的初衷。

一、切入点

2002年初,苏通大桥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苏通大桥》摄制组及时跟进,锲而不舍地深入一线,与建设者打成一片,用摄像机记录了大桥建设的全过程。

当建设者面对着江面太宽、河床太深、风期太长、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航运异常繁忙等一系列不利条件攻坚克难时,摄制组也在积极筹谋:这部大型纪录片应当采用什么视角?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是全程跟踪拍摄,那么把原生态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不就成了节目了吗?实际远非如此简单。整个大桥建设,是由多个项目组成的。施工进度或先后、或同步,形成了多条线索。“在进入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关口时,不可回避地是首先运用抽象思维的语言去确立节目的选题与立意。至于极个别纪录片信马由缰地拍摄,那也仅是电视节目前期的拍摄方式,后期整合依然是以抽象语言为叙述主线的结构样式。”

正确的视角来自摄制组的切身感受。在研讨会上,在施工队伍中,在受访者的话语里,主创人员听得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创新”。例如:“苏通大桥可以说是一个研究型的、创新型的设计”;“苏通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建设自主创新的一个舞台。”“中国的桥梁的建设是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摄制组此前有过全程拍摄润扬大桥建设的经历,对于现代化桥梁建设科技创新的共性并不陌生。润扬大桥建成后,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出:“有创新才有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仅是润扬大桥,早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还有后来的长江二桥、三桥、江阴长江大桥无不都是创新的成果。放眼国内外的众多特大型桥梁,可以说也皆是创新的结晶。

尽管如此,但只要密切关注,就会发现,每一座特大型桥梁自有其个性。苏通大桥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拥有一系列的相关创新技术与工艺,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也是独树一帜。这就为摄制组提供了一个人无我有的切入点。

二、结构和方式

苏通大桥技术和工艺的创新魅力,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只有在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以后才可能有感受。纪录片需要讲述过程,却又万万不能像学术讨论会那样,专家济济一堂地逐项细细品味。以受众的收视心理,势必要将复杂而高深的科技创新历程放到电视艺术的领域里布局谋篇。

全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总片名与每个分集片名之间,都有一段凝练的解说和画面作为该片的引言。例如,第一集的引言将这项工程置于全球视野,画面是卫星拍摄的地球,迅速推至苏通大桥的位置。解说为:在中国高速公路的版图上,有一条贯通沿海最活跃经济区域的交通大动脉,这就是沈阳至海口的高速公路。苏通大桥就处在这条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重要节点上。

接着一组镜头,是2008年6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国际桥梁大会,苏通大桥因在桥梁工程方面的杰出成就,被大会授予“乔治·理查德森奖”。解说指出:这是中国桥梁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并引用评奖委员会主席的致辞,称赞苏通大桥的“顺利建成是对世界桥梁工程的巨大贡献”。

这样的开头,类似于新闻写作中常用的“倒金字塔结构”。但截然不同的是,一条短消息可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去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而一集长达40分钟的纪录片,却必须层层推进,高潮迭起,信息量不断加大。第一集跨越时空,既有中国桥梁史的简述,又介绍了苏通大桥从前期研究到国家正式立项这15年间的荦荦大端。为了先声夺人,加深观众印象,还适时出现了一段对于苏通大桥言简意赅的描述:

这座目前全球跨度最大的斜拉桥如同蛟龙横卧在万里长江入海口,113座桥墩支撑起钢筋铁骨的庞大身躯,两座高耸入云的主塔高300.4米,与法国埃菲尔铁塔相当,比之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多多罗斜拉桥主塔224米高出了76米多。支撑主塔的两座桥墩,屹立在长江深水中,每座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131根桩基深达120米,这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群桩基础。主跨跨径是世界上斜拉桥第一次突破1000米,比多多罗大桥的原有世界纪录长出了近200米,达到了1088米。也比之前位列中国第一的南京长江三桥的648米多出440米。在苏通大桥总共272根斜拉索中,56根的长度打破了世界纪录,其中最长的为577米,重达59吨。

以上这段带有感情色彩的概述,用了数字、对比、比喻等说明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记叙、议论、说明,这三种文体,通常在纪录片的解说中交错出现,就工程技术类型的节目而言,说明的成分要更多一些。

欲知四项世界纪录如何创造,有关创新技术和工艺如何实施,且看下集分解。从第二集到第七集,便是这座大桥建造过程的细述。

三、让观众看懂

在纪录片《苏通大桥》的制作期间,一个念头始终萦绕在撰稿人员的思路中:如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将不为一般观众所知的现代化桥梁创新技术与工艺,用通俗易通而又不减弱科技含量的语句解说清楚?

这使人联想到两篇课文: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赵州桥》和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中国石拱桥》,作者都是茅以升。以大师如椽之笔,写科学普及之文,前者不足四百字,通篇形象化的说明,不提“石拱桥”这一概念;后者有三分之一篇幅以赵州桥为例说明石拱桥的特点,还引用了古人文绉绉的评介。这显示出教材的编辑在选择范文时把握得极有分寸。

因材施教,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制作电视节目,也应当借鉴这个道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观众看懂。“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产生较大的反响,……所谓‘较大的反响’,就是有较多的人看了,并且有所感触。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比较好看,而好看的前提是让人看懂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想启发观众,首先要让自己“昭昭”,主创人员因而始终处于一种学习进取的状态中。

例如,人类建桥史上总共出现了4大类型:拱桥、梁桥、悬索桥、斜拉桥。按理说悬索桥最适宜于大跨度,但苏通大桥为什么要选择斜拉桥?达到1088米跨度又意味着什么?什么叫钻孔灌注桩?什么是群桩基础?为什么苏通大桥要采用超大规模的群桩基础?凡此种种,只有自己解惑了,才能让观众明白。

苏通大桥的一项举措给人以启示。第五集《高塔凌云》有段解说:“一幅幅漫画也在工地上迅速流传开来,这是苏通大桥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一线工人起到了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作用”。接着采访一位工段长和两个工人,谈对漫画的感言。

要知道,这些漫画实际上是技术人员针对一线工人的文化、科技水平编写的教材。文字简洁,画面生动,就是小学生看了也会兴趣盎然,工人们焉能不懂!

因为第五集着重介绍世界第一桥塔的建造过程,所以镜头转向漫画中的桥塔施工部分,借用这组图画表达原本比较枯燥的内容:“指挥部用这组漫画形象地告诉一线工人,桥塔的施工流程总共分为68个施工节段。顺序为下塔柱施工、下横梁施工、中塔柱施工、交汇段施工、钢锚箱安装和上塔柱施工。桥塔采用液压爬模系统施工。”

苏通大桥的设备动辄即是世界领先技术,如果语焉不详,观众对照镜头也未必看得懂。就以液压爬模系统为例,这是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和施工团队联合德国多卡公司,根据苏通大桥桥塔的特殊要求共同研制的。在实际使用中,工人又加以改进。为了写明其工作原理及创新特点,撰稿人员除了在现场亲身体验,还查阅了相关的技术书籍。

短短几句解说,往往萃取于大量的资料。一些段落是在与专家数次切磋后磨合而成。这部纪录片的撰稿过程,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

四、见物见人

纪录片《苏通大桥》的叙述主线和所要表达的主题,实际上是由众多的人物有机地串联、而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整体策划时,摄制组对有的人物作了重点关注,随时记录他们的言行。在成片中,让他们出现于一些关键节点,由此带出了创新技术与工艺。

例如:第三集说到水上第一次试桩平台搭设试验失败,负责该项目的经理和工段长感到沮丧。指挥部、专家组和施工团队全面分析了事故原因,提出了一个全新而又大胆的施工方案。而成功实施这个方案的,正是曾经的失败者。指挥部协助施工团队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后,作为一个标准的苏通大桥作业“工法”向所有施工单位推广,形成了著名的“试件制”和“首件制”规则。

观众如果看全八集,就不难发现,那位工段长多次出镜,“戏份”颇多。摄制组甚至远赴重庆,拍摄了他的家庭情况,让节目增加了几分亲情。

有的人物在片中出现,很具戏剧性。例如,第二集插叙了一段“桥隧之争”。背景是,从1986年第一次出现“南通过江通道”这个规划概念时,曾有过建设隧道的方案。1993年,南通市还成立了“过江隧道筹备处”。建设隧道的呼声一度占过上风,桥梁、隧道专家还分为两派,争论得很激烈。谁知就在此时,一位著名隧道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反戈一击,他问那些坚持己见的隧道专家:隧道同桥梁比到底有多少优越性?你比得过桥吗?你隧道有没有缺点呢?有没有不足呢?……紧接这段连珠炮般的诘问之后,片中介绍了桥梁、隧道的科学比对,以及相关部门进一步的调研论证。这样插叙,不但使节目有了起伏,而且,更加强调了大桥建设的科学依据。

不少桥梁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都要求多反映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理由是,再好的创新技术与工艺,假如没有他们去实施,就失去了价值。

同样,表述苏通大桥这样的工程,倘若侈谈技术而见物不见人,这样的纪录片既谈不上好看,也不可能产生科普效应。(本文作者为纪录片《苏通大桥》总撰稿)

参考文献:

[1]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第284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司、交通部体改法规司编.《润扬大桥铸丰碑》,学习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29页

[3]陈汉元.《看懂是前提》(代序),刘效礼主编.《电视纪录片获奖解说词暨论文选(三)》,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