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海花

摘 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题。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 思维能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13-002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题。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活动,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化学是一门创新快、技能应用广泛的自然学科,它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点粗浅之见。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从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温室,是学生开展交流、集思广益的保障。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并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思想沟通,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活泼的课堂,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安全和自由,容易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学习活动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让学生自己去创新、去实践。教师主要给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场地,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结构描述是:(1)设置情境,产生问题;(2)带着问题去思考;(3)解决问题的假设;(4)组织材料;(5)分析材料,引出结论。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感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像“实验室制甲烷气体”这样没有学过的课题,教师更应在整体设计中体现这一循序渐进、化繁为简的特点。

第一步:给出实验室制备甲烷气体所用的原料[无水醋酸钠(固态)和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实验原理: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加强热制备。根据这些知识选用哪个发生装置来制备甲烷气体?固液型装置,依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以及反应的条件需要加热,所以选用固液型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第二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甲烷气体呢?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依据:由于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因为甲烷难溶于水,所以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第三步:在做制取气体实验时,之前一定要做哪个工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可能导致所收集到的气体不纯或者收集不到气体。

通过这样分层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地为学生“搭桥引路”,学生对于以前没学过的知识,也会通过所学的知识寻找共同点,然后来解答问题。在问题回答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让他们经过讨论、分析、实验、总结,要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在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产生创新的思维和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发展与创造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而从有疑到创造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大胆质疑,勇于质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于一问。”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疑,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探索。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内涵,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初三化学第二章中学过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学生都知道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设置问题,在做该实验时,①能否把石灰石换成碳酸钙,②能否把稀盐酸换成浓盐酸?让学生从制取气体的要求来考虑。制取气体时应该考虑实验的可行性、气体产生的速度、气体的纯度、药品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若把石灰石换成碳酸钙,产生气体的速度则会太快,来不及收集,而且成本也高;若把稀盐酸换成浓盐酸,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会放出氯化氢气体,导致所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所以制取二氧化碳只能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三、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各种有益的专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专门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它是创造性的重要体现,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模式、方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架,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训练发散思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特点的问题。如让学生列举哪些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有何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内列举的越多,说明思维流畅性越好;能列举出不同类别的物质,说明思维的变通性较好;列举出别人没想到,说明思维的独特性较好。

第二,要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教学中要采取提问、回答、讨论式,学生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学生的思维自然发散开来。如,在《淀粉和油脂》这节内容中,讲到如何检验某物质中含不含淀粉的时候,让学生把碘酒滴在自己所带的食物上,观察现象。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哪些食物会变成蓝色的,哪些没有变色。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得到结论,我们可以用碘酒或碘水来检验食物中有没有淀粉。

第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敏捷,喜欢提问,一定要给予鼓励、表扬。学生经常提问说明他在想问题,思维方向经常变化,深度也随之增加,这对培养发散思维是极其有利的。

作为基础教育的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应不断研究学生,改进教学,因材施教,要尽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化学课堂教学之中,把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总之,利用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因素,大胆让学生自由发展,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的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得到长足进步,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初三化学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