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有效设计

作者: 王昌新

摘 要: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外作业作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它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作业; 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73-001

当前毋庸置疑地存在着机械性、重复性、被动性的作业布置,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达不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有效设计,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一、兴趣的激起:作业应是学习的乐土

杜威说过:“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激发起学生本能需要的欲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作为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的课外作业设计效果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所设计的作业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千方百计调动起他们的感官参与,激发起他们求知热情,作业才不是他们疲于应付式的任务,而变成幸福的乐土。如低年级的学生可布置些趣味类的作业,猜词语、唱古诗、演课文、讲故事……形式上可以让父母一起参与,采用游戏的方式完成,以星级评比鼓励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以调动,被动的参与就变成主动享受的过程。高年级的作业可布置些实践类的作业,用学过的词语说话,将文中的故事与家长一起分享,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搞一个小调查等,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书写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数量的控制:作业应重视质量的提升

学生的作业要抛弃书山题海的机械劳作,由量向质的方向转变,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业要避免重复性、低效性的布置,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差事式、机械式的应付,要关注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强调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收获。作业设计必须是少之又少,精之又精,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类作业,其他年级的作业时间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这就要求教师在之前要认真备课,根据课中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有征对性的、学生能完成的、有巩固效果的作业。

三、思维的灵动:作业应充满生机和活力

机械呆板的作业设计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有效的作业设计应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涌动着智慧的源流,迸发着思维的火花,洋溢着生命的热情,每一次作业的布置应让学生惊喜不断,每一次作业的完成学生应是满心喜悦。如避免让学生抄写字词几遍,读课文几遍、背诵课文等,可以布置些“我的生词书法小作品”“我与妈妈PK读课文”“我也是个小诗人”“我的名言我做主”等。这样生机盎然的作业设计学生才会欣然接受,并充满激情地完成,才能产生精神的愉悦。

四、价值的取向:作业应引领学生的认知观

作业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层面上,对于学生认知观的引领和塑造同样不可忽视。作业的功能不仅是学生知识重构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重构知识进而坚定价值取向的过程。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引发学生这方面的思考,可结合课文的思想意义进行渗透、融合和升华。如四年级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回忆就医经历,体悟医生救死扶伤的人格精神。如六年级课文《海洋世界》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激发他们参与环保的意识。三年级古诗《绝句》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光的明媚,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等。

有效的作业设计能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及获得情感的体验,也要重视反馈的及时,做到有布必批,有错必纠。只有精心的备课,适当的指导,及时的批阅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