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接发球的心理因素

作者: 张如意

摘 要: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在接发球时由于心理变化而直接影响到技、战术配合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接发球; 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127-001

一、前言

本文就普通高校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参加2009年河北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的男排队员。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2.2.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体育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2.2.3临场观察分析法

对2009年河北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进行观察分析。

三、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35份,收回32份,有效问卷30份。

对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接发球的心理问卷统计如下:

赛中紧张情绪感觉明显的占40%,不明显的占10%。

关键比分接发球压力明显的占20%,不明显的占70%。

心理放松对接发球技术动作影响明显的占80%,不明显的占10%。

外界干扰影响明显的占50%,不明显的占40%。

接发球失误对同伴的影响明显的占40%,不明显的占50%。

比赛中调整心理状态采用自我暗示的占30%、深呼吸的占40%、集中注意力的占40%。

心理素质训练用实战来锻炼的占40%、针对个人训练的占10%、模拟比赛的占30%、不训练的占20%。

四、影响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接发球的心理因素

1.压力:排球选手在赛前或赛中,常常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心理压力,而其来源不外乎教练及队友,或是怀疑自己的实力,因此在比赛中畏首畏尾,导致在关键时刻发生失误,进而影响球队的胜负。

2.焦虑:比赛中由于不能达到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以致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情绪的状态发生。此时不仅会降低本身的运动表现,还会间接造成对队友的负面影响。

3.注意力:比赛中若是产生分心的情形,则会造成防碍运动技能的正常发挥。过度担心刚才发生的事,或是将会发生的事以及害怕的事,都会使得选手不能专注当下的比赛和有效的技术动作。因此注意力不够集中,也是影响接发球失误的重要因素。

4.心理紧张:排球运动的特点是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尤其在关键场次、关键局和关键比分的情况下,输一分可能导致输一局甚至输一场,此时球员最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其主要特征是害怕,怕接不好球被换下场、怕同伴埋怨、怕担责任等等。

5.心理放松:排球选手在与弱队比赛或在比分暂时领先时,往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其主要特征是注意力不够集中、精神松懈、动作放松,因此发挥不出应有的技术水准。当遇到对手超出自己原来估计的水平,而进行顽强抵抗时,又会导致心理紧张动作失常,使得原有的技战术水平不能够完全的发挥,造成接发球无法到位或失误,二传不准、扣球不过网或出界等现象发生。

6.自信心不足:由于失误一个球而产生信心动摇,以致自信心不足,害怕再次失误,因而出现躲球或让球现象,以致该接的不去接,不该接的又去乱接,造成接发球屡屡失误,形成恶性循环。

7.外界因素干扰:比赛中特别是普通高校缺乏经验,往往承受不住外界因素的干扰,如观众的吼叫或裁判不公的判决等等,都会影响到技术水平的发挥,甚至观众给自己的声援加油和助威,也会成为发挥自己技战术水平的心理压力。

五、解决接发球心理问题的方法

1.调整呼吸法:球员在紧张状态下的呼吸,往往是短促而不规律的,此时如能有意识地做深呼吸,调节呼吸节奏,放松呼吸频率,会使紧张的情绪立刻得到缓解。

2.转移兴奋法:大脑皮质兴奋性过强,这是造成运动员心理紧张的生理机制。运用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可以产生相互诱导的原理,用来转移兴奋点,建立一个新的优势兴奋中心,如此将可转移注意力,并可抑制紧张情绪。

3.自我放松法:这是一种自我暗示言语,使自身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大脑皮质兴奋程度降低,有助于重复暗示语,使意念更为集中到放松的感觉上。比赛时大脑适度兴奋,就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机能失调肌感下降、呼吸加快反应迟钝等情况发生。

4.想象训练法:想象是头脑中改变记忆表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比赛中球员容易因心理紧张,而不能正常发挥技术。所以教练要在平时训练中,增加语言的提示或描述比赛情景,使球员经过这些训练手段,感觉到现在就像在比赛,比赛中极有可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5.情绪训练法:情绪是影响球员技术水准发挥正常与否最主要的因素,并能直接左右排球比赛胜负的结果。在比赛中任何技术动作的完成,都直接关系到失分、发球权。

六、结论和建议

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的身心正处在生长完善过程中,同时由于他们经验少、技战术还不稳定容易造成失误,也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完成技战术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和队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每个队员自身特点加强身体训练的同时重视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心智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2004

[2]田宝,钱延龙.普通高校心理技能训练.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