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合壁 开创作文教学新境界

作者: 张剑敏

摘要:作文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审美力以及理性思辨力既不是空中楼阁,也有别于昙花一现式的灵感。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悟性和灵性,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格;悟性;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03-001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困难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诺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破损了。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只是责难,而要从本质上理清“人”“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飞扬着“人”。

一、人文素养的积淀

板结的土壤是结不出甜美的果实的,只有在具备厚实的人文素养的心田,才能绽放绚丽的理性之花。只有在具备相当的人文积淀之后,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推陈出新。不然,即便给予最静幽的环境、足够长度的时间,我们也无法妙笔生花。搜肠刮肚的思索只不过像一阵阵狂风从嚼本就已空洞的脑海中无情地刮过。

二、人格的精心培养

如何在激扬文字中铸塑学生的人格呢?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 让学生敞亮心扉,抒写性灵

具体地说就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人格要变懦弱为刚强,必须要有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介入和思考。因为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就是人生方式。缺此,不能将作文的矫情伪饰转变为自己的所思、所知、所愿的表达上来。

2 让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

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它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考生活的思维“触角”。

3 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

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是一条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作文教学的人格培养实在是责无旁贷的。

三、悟性的自我提炼

所谓“悟性”,就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有一种本真体悟的能力。因此悟性的培育在于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而能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生活永远存在于人的情感之中,一旦有了这种感悟力,学生就能于风光旖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啁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尝到山果的酸甜。同时,人的情感世界又是各不相同的,所谓“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只有用心灵的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所以作文教学中塑造一个丰富、美好的体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园地才能开出鲜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子,这应该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

四、灵性的细心呵护

如果说悟性是一种智力,那么灵性则是一种才情;如果说悟性如“血肉”,如“筋骨”,那么,灵性便是人的气质的外化。它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状态,并具有个体生动的、独特的、聪明的表达方式。作文教学可以把学生教聪明,也可以把学生教愚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灵性是培育、激发还是漠视和扼杀。泰戈尔老人用诗歌道出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那么,作文教学中如何呵护、培育学生的灵性呢?

1 赞叹学生作文新奇美妙的创意

广东有一位学生,在《难忘的一课》中写了小学的一堂语文公开课。在这堂公开课前,老师叫同学们预先背熟了提问的内容,做足了一切准备。公开课时,同学们以烂熟的“台词”应对,场面热烈,反应甚好。这位学生经过反思,觉得自己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授课的老师愚弄了,他喊出“公开课也要打假”,所以觉得这堂课终生难忘。这篇作文在选材、立意上一反一般学生作文中突出正面教育意义的所谓“难忘”,这种大胆、敏锐、新鲜,正标示着一个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出一个活泼泼的“我”的灵魂。此文得到了他语文老师的热情鼓励,充分肯定。

2 必须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

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和创造是学生作文的“专利”。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每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释放,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

3 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的“嫩蕊”

要细心的呵护他们的灵性的表达,诸如“妈妈,风把我推倒了”;“我的童年很长,一头系在妈妈的发上,一头醉入初升的太阳”;“泪水持在妈妈写满春意的脸上”;“冰雪化了,化成了春天”“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这些富有灵性的“语丝”应该被认定为作文中的闪光点。整个“文面”不行,而面中之点也一点不行,一点不闪光吗?尽管这种闪光没有焰火之著,只有萤火之微。呵护它们,就是要呵护学生生命中富有创造力的灵性。

我们今天的努力是帮助学生起飞,为他们的明天做足准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促成了学生的思维交锋并使其向纵深掘进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走出我们的视线。我们探讨作文悟性和灵性的培养,不仅因为它们是开启智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构成,也为人文素养的积淀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这四个方面是作文教学的四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四个阶梯,这四个方面的合理构建,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壁的要义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化学课情酣意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