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细处能动情

作者: 匡美林

摘要: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大量的“乱、空、滥”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最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题不鲜明、题目不恰当、布局不合理。本文认为造成上述现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少细节描写或细节描写不到位,并提出了改变这一现象四条途径。

关键词:细节;片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07-002

一、让细节说话问题的提出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11月14日《教育信息报》中“教师周刊”中教师话坊栏目刊登了这样的留言:现在的学生写作文,语言基本功很扎实,但感人的内容很少;学生也无奈,宁愿无病呻吟把文章写得老气横秋,也不愿意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众所周知,文章贵在以情动人,而情感的鲜活在于细节的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字传情,一语传神”的艺术境界。巴尔扎克也曾说过:“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可见,细节描写对于作品价值凝聚与体现是何等的重要!

二、让细节说话有效的途径

培养学生学会让细节说话,是改变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现实困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让细节说话的能力,而要让细节说话,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典型的富有生活化气息的细节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凸显文章的主旨,拒绝空泛的议论抒情。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典型的细节描写片段,体悟自己身边真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1 文本示范,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心向

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对教材的典型片段进行阅读、揣摹,对于培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至关重要,因为教材是向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经典范例。如:《孤独之旅》一文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刚到芦苇荡时)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如果着眼于阅读感悟,那么,学生只要感知到“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荡,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特有的心理”就可以了。但如果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环境衬托式”心理描写语段训练例题的话,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师还没有充分揭示这一类心理描写所必须具备的技能特点。

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远看绿苇如海潮般涌到天边→感受到自身的渺小→由孤独与寂寞而生发害怕心理→近观芦苇荡如万重大山把小船紧紧围住一生发出逃不走的感觉。其叙述过程由所见之景而触及到人物心理感受,这又是典型的触景生情的典型表达方式,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口吻。只有这样的阅读感悟,才能启发学生依据所见景物不同特点,而抒发人物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学生日常的作文,就是因为没能把握好这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缺乏具体生动的场景描写,其情感的抒发也就变得空洞乏味了。

2 命题引领,培养学生回味细节的习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非要追踪生活热点,而是引导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生活的心,带着敬畏生活的姿态,去观察和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瞬间美感的人、事、景,并将它们细致地描绘出来,形成可供选用的创作素材。

如学生的《剖鱼》节选片段:第二步刮鱼鳞。我小心翼翼地抓住鱼头,呦,好滑呀!然后拿起刀,轻轻地刮了起来。啊!冷不防又中了“暗箭”,被鱼鳍刺中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鳞刮干净。

这一片段对生活观察较为仔细,但缺乏刮鱼鳞的细节,只是写“轻轻地刮了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鳞刮干净”等一些句子,没有把“九牛二虎之力”这个过程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属于“蜻蜓点水”式的描写。上作文评讲课时,笔者把学生带到生物实验室,先让每位学生解剖鲫鱼,再让他们回味自己解剖鲫鱼的过程,然后再修改作文,最后学生互评互改,教师总结。这一次的作文评讲课,真正让学生逐渐体悟到了观察与体悟对于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笔者还告诉学生如何用文字去再现亲历的生活细节,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勤”字,捕捉生活素材;克服一个“怕”字,提高写作水平。

3 例文解剖,培养学生运用细节的能力

仅仅依赖于命题导向功能,未必就能使学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好作品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典型例文剖析手段,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到精细化的细节描写既是提高作品表现力的一个途径,也是凸显作品立意价值的最佳手段。没有精彩的细节描写,就没有富有气势的抒情议论文字——因为点明主旨的精彩抒情议论与精致的细节描写密不可分。

例文:朋友,当你欣然地欣赏一束美丽的花时,可曾想过托着花儿的绿叶呢?要知道,花儿固然美丽芬芳。但若没了绿叶的陪衬,怎么会如此高贵美丽呢?正如人生一样,如果没有默默付出,怎么会有丰硕的果实好收。

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奔波着,辛劳着,额上却留下了无情岁月的印痕。当我们取得巨大成绩时,可曾想过老师的默默付出。

运动会上,体育健将们取得了优异成绩,可曾想过裁判员们的辛勤劳动。

如今我们过着温饱安康的生活时,可曾想过,是谁在为这样的生活在努力,在奋斗。

上述习作片段,由绿叶引人入胜,总领下文,引题得当。但下面的三段文字,只有段落立意中心而没有相对应的精细化片段描写,立意主旨也就难以凸显应有的价值,文章就显得空洞无物了。如果围绕段落中心句各捕捉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感人细节,充实文本内容;也可模仿这三段文字的立意方式,从校园生活场景到家庭生活场景到社会生活场景,另行确定语段中心,用精细化的描写来凸显语意,表达第一段文字所需要表现的主旨。在此基础上,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方式续写一段结尾。

通过典型例文剖析,在不断的反馈、修正、提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丰富文本内涵,提高写作技能。

4 技巧传授。培养学生表达细节的能力

精细化描写,就是把故事中人物活动时某个特定动作、表情,或特定的生活场景,作放大处理,让读者从这些精细化描写镜头中去感知故事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知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所寄寓的情感。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值得借鉴。

4.1 渲染烘托法

描写特点:紧扣段落中心句,确定本段文字所要描写的主体

意象,把握好主体意象与段落中心句的关系,再通过周围环境的衬托来表现主体意象的精神风貌。段落构成规律:先呈现段落中心句,再描写主体意象呈现时周围的环境特点,然后是对主体意象的多角度描写,最后运用议论抒情,揭示主体意象与段落中心句的关系。每个语段的文字量不少于200字。

修改实例:正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就如早晨升起的朝阳,散发着光彩。在朝阳的照耀下,教室里传来同学们早自修朗朗的读书声,清脆、响亮,像银铃般悦耳。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而朝阳也在早晨,就愈发突显出朝阳的美好、重要。在朝阳下,太阳公公慢慢露眼了,阳光照在身上特别舒服,这种舒服感就如同在青春的时候,享受大好时光,努力奋斗。

4.2 对比映衬法

基本手法:紧扣中心句,捕捉两个意义相反的意象(或者是故事),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展开描写,然后通过议论揭示主旨。

请参照下面的语段表达特点,仿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县花一现,短暂的青春一去不复返。公园里、古树下,总听老人谈起往事,悲从心出。只道时光飞逝,一生碌碌无为。比起史蒂芬·霍金,一个不能走路、不能说话,几乎全身瘫痪,只有摆动几根手指的著名科学家,他的身体不便使他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中,但他却坚持梦想,一直以科学事业为中心,取得了杰出成就。同是一生,是虚度光阴,还是创造辉煌;是老大徒伤悲,还是无悔走一遭,全都取决于自己。鸣蝉17年只有一个夏天,那我们呢?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夏天,我们的世界,我们将用努力去收纳更多的欢乐与活力。

这种截取片段,示例解剖,修正提高或模仿运用的写作指导方法,也是一种将细节放大了的处理方法。其来源大多取之于学生的习作片段,当然,作为规范的模仿片段,其取材应源于教材为好。在整个初中阶段,有序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段模仿练习,是促使学生作文内容充实、情感真切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毋庸置疑,要达成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观察如火如荼的生活,挖掘绚丽多姿的细节,形成情有独钟的体验,就一定会营造出一片健康、真诚的情感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