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作者: 严学文

摘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彻实践性。

关键词:化学课;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26-001

在化学知识中,有很多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比如说反应速率、电子云等;也有一些千篇一律的东西,如化学物质的性质等。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将这些抽象的或千篇一律的化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记忆深刻呢,毫无疑问,创设教学情境便是最有效的办法,化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一、日常生活经验、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环境创设的问题情境

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化学的意义与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力,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化学反应速率

利用影像资料,通过讲述生动事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的进行旮快慢之分。例如氢气、汽油蒸气既可以安静燃烧,也可以发生爆炸;日常生活中用的塑料袋、一次性餐盒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分解掉等。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和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怎样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快慢?

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抽象概念,不同的学生对这些例子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学生只会认识到反应的快慢,不会深层次地再通过这些例子而想到怎么控制反应速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让学生在该情境里掌握了所学化学知识。

二、新闻创设的问题情境

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利用新闻事件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建立知识与应用之间的关系。

案例 钠的性质

某网讯:2001年7月7日,广州市珠江河上出现神秘“水雷”,六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三个发生爆炸。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突然从铁桶内蹿出亮黄色的火焰,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群众议论说。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就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提出问题:金属钠是怎样的物质?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在水中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是钠本身还是有别的原因?怎样保存钠?

学生们在最初的时候,更感兴趣的是这则新闻本身,而不是这则新闻中所体现的化学知识,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提醒,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新闻,然后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比如老师通过“钠在水中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对学生进行提醒,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钠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在水中剧烈反应,从而发生爆炸。

三、化学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直观I生、形象性、生动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信息。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案例离子反应

在一块玻璃上,平铺一张用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湿润的滤纸,在滤纸两边夹上鳄鱼夹,用导线分别与直流电源的两极相连,在滤纸的正中央放置一小束用氢氧化钠溶液漫过的棉纱线,接通电源片刻。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揭示什么问题?

学生对实验的喜欢程度远远高于枯燥的课本内容,所以本节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实验现象上,教师稍加运用技巧如提问、引导,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知识。比如试验中可以观察到酚酞变红,则说明了反应过程中有氢氧根存在。

化学实验永远是学生化学课上最感兴趣的内容,利用实验作为情境,会让他们产生迫切学习的需要。

四、比喻创设的情境

用比喻创设情境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

案例 电子云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静止的蜜蜂和正在飞行的蜜蜂的图片提出问题:哪只是静止的?哪只是飞行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最初接触这一案例时,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至关重要,对于这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运用比喻这种深入浅出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电子云的运动速度比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快得多,所以一个高速运动的电子就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这就是电子云。

抽象难解的知识,会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对其产生畏惧心理,但用了比喻的教学方法导入后,学生就不会因为所学内容的生涩难懂而放弃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从而也不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五、生动故事创设的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也是教师们考虑的重要问题,当然,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如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动画、化学史话等。

案例 甲烷的产生和性质

有一次,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庄,一头牛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可牛的肚子却是鼓鼓的,这可把农庄庄主急坏了。他想:牛不吃东西,会不会是牛嘴里有什么毛病?于是他叫人把牛嘴巴撬开,点了一支火把想看看究竟。谁知当火把刚一接近牛的嘴巴,就从牛的嘴里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

提出问题:牛嘴巴里为什么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牛嘴巴里的物质有什么性质?

和新闻创设的情境的效果最初是一样的,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故事本身,因此在读这一故事时,教师要绘声绘色、富有感情,从而将故事的生动性贴切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来,由于情境“奇”,所以学生对其产生“趣”,那么,“牛嘴巴里为什么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学生想到的自然就是甲烷的可燃性。

故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就展开了“探究式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而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恰恰如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