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施
作者: 张兆华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特别强调了对于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合理的教学安排,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任务。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58-001
一、在实验操作中体现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一些科学探究内容,一方面要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通常是用先做实验,后作总结;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处理习题,由此,必然会带来课时不足的问题。实际上,教师应该遵循课程目标的要求构建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课,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从飞机起飞的原因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学生参与的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这个关系,并讨论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在下课前,还通过视频展示了足球虫的弧线球,让学生课后思考其中的原因。课后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掌握的物理规律和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他们做了猜想和探究,但是他们认为那是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不相干的。
同样是这些资料,如果换一个安排方式,可能更能引发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一开始就放任意球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有一位足球评论员说,卡洛斯的任意球违背了物理学的规律,是不是这样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出于对现代科学的信仰,学生自然地就会认为其中有一定的物理规律:那么这个物理规律是什么?学生就会顺理成章提出这个问题了。之后按照原来的教学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逐步认识这个规律,再解决飞机的起飞,通过对飞机机翼的讨论,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讨论弧线球产生的原因。这样的安排,通过对一个原始物理问题的讨论,学生有了探索问题的原动力。最重要的是,学生课后还会根据所学的知识,努力分析最初的这个原始物理问题,并且借助乒乓球、足球等器材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一个过程正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
二、在活动设计中渗透教学目标
从对一个物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提炼出一个人的认知和思想。初中物理教材中蕴涵着的认识思想和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在“宇宙和微观世界”这节课中,笔者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以互联网上的一组名为“改变你的世界观——从十亿光年到一飞米”的图片为蓝本,加上适当的内容,进行了一次科普讲座。讲座的内容从星座的传说人手,指出我们看到的星座中的星星不一定相互紧邻,甚至于不一定都是星星。若采用更大的望远镜去看,会发现一些星星有可能是遥远的星系。由此,引出了各种天文望远镜,通过从哈勃望远镜到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巨大帮助。之后就开始引用图片,描述了从1025m到10-16m的尺度、以10倍依次缩小的情况,图片的内容从宇宙的全景到本星系团到银河系再到太阳系、地球等,经过25幅图片以后终于到达人类熟悉的尺度(1m),这时带给了学生非同寻常的震撼。从此往下,经历了细胞、DNA等生物学领域的尺度以后,到了分子、原子及其以内的尺度。通过介绍认识原子尺度的仪器——电子对撞机等高科技实验器材,让学生再次体验科技发展的力量。最后,面对一团模糊的微小尺度(10-16m)的图片,通过图片直观的比较,学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最小的尺度和最大的尺度上物质世界是否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这样一个涉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根本的问题,是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觉地发现的。通过这样一次讲座,可能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产生影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在教学扩展中落实教学目标
新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教材的内容安排较多,内容资料非常丰富,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我设计了一次教学扩展活动:在教学中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分组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再结合书中给出的资料和数据,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安排学生自主介绍相关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学习成果。通过实施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更容易体会到关于噪声的内容为什么要分成来源、等级和危害、控制噪声这样几个知识内容。在体验性学习的过程当中,讲解的学生通过组织材料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而作为听众的其他学生,对于同学的讲解更有兴趣,也更容易产生质疑,参与讨论。教学目标在教学扩展中得到很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