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台阶

作者: 李志慧

摘要:语文是“内科”,文脉文气蕴蓄其中,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用心体悟,自主发现,走进文字,走进作家的心灵,是每位语文老师需用心去努力做到的。我们要巧妙地启发他们的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进入”的喜悦。

关键词:尊重;启发;自主;自信

中国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63-001

一、当问题没有得到孩子的回应时……

我们不可急躁或是直接告知,因此,当我们的问题没有得到孩子的回应时,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着缺乏解决问题欲望时激发“求通”的兴趣,学生有了问题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去主动求通或不能求通时,老师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不了解解决问题的意义或遇到思维障碍,是学生不去主动求通的主要原因,老师要分别对待。不了解问题解决意义而不主动求通的,老师要比较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如情境创设法、言语激励法;因思维障碍而产生畏难情绪不主动求通的,要根据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问题引导法、联系生活体验法、比较法。如:学生在欣赏《思,在百草园》一文中作者描绘的百草园的景物时,只能体会到景物的生机勃勃,而无法感受到其面对早春肃杀天气的顽强和孕育希望,这时,我们可以引入朱自清的《春》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写春天的景色,两位作家笔下之景的生机是否显现出相同的气息呢?这样,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很快文章景物所展现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人文色彩便如在眼前。于是,一个比较,让学生很快跨越了思维的障壁。

二、当孩子的回答正合你的思路时……

我们切不可简单地给孩子以“好”“不错”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应该告诉他好在何处,这样,给他的将不仅是肯定,更多的是思路的引领,伴随它的是阅读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授《柳叶儿》的过程中,师生讨论我的童年生活是“苦”是“乐”这个问题时,一学生寻到了文中我与三叔去抢柳叶的一部分中的一处景物描写,说静谧、美好的景物让他感受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这是一个很精彩的发现,其精彩之处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孩子已经能够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此外,她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角度,她跳出了一般孩子所关注的正面描述的内容,从侧面表现的文字中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若是我们告诉她这些,孩子们所收获的便不仅仅是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一种发现的意识,一种阅读的能力,受益的将不只是这一个孩子,而是课堂上所有的孩子。

三、当孩子的回答尚欠距离时……

此时,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置之不顾,寻求其他学生的帮助,而是安静地等待或是巧妙地引导。例如:《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在于引领孩子去认识这个孩子身上所表现出的“男子汉”的可贵潜质,可是学生的认识很难深入到其“可贵”之处,在讨论“他对独立的要求”时,学生只能体会到他渴望独立,这显然远远不够,这时我们可以反问: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独立的渴望,但是否就称得上是男子汉呢?学生的思路自然会被引入对他行为的关注。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他的行动顺利吗?学生的目光又自然地被引入到他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来自各方的压力(自身的恐惧,“我”的帮助,成人的漠视),于是,学生的阅读逐渐细致,对人物的品质体悟也愈加深刻,也开始真正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

四、当孩子的回答南辕北辙时……

由于种种特殊情况,有时孩子的思维是不合教师意图甚至离题万里的,此时,我们该如何做?是批评,还是忽略?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更好的办法

苏教版七年级课本中《柳叶儿》的教学过程中,当问及“当我爬在高处摘柳叶儿的时候,仰着头的三叔在想些什么?”有一个学生答道:三叔在想,我的孩子真能干,能爬那么高为咱家抢柳叶,让我们不致饿死。这一心理显然不符合情境,如果我们简单处理这个问题,可以说:你再坐下想一想。但这无疑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可如果我们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既表明了对他答案的重视,也帮助他解决了自己的疑惑,结果会有所不同,至少他不会产生受挫感,但这依然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这样解决:三叔希望我爬高为家人抢柳叶吗?既然不希望,那么,此刻看着年仅八岁的我爬高摘柳叶之时,他应该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沿着自己的思路轻易地自主解决了问题,一种自信与成就感便培养了起来。

这里的功底其实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意识,以及对文本的解读程度,文章阅读中的一切难点都源于文本,只有文本可以解释文本。所以,教师应努力从文本中发现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信息。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台阶铺设不是越具体越好,而是应该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开导而不全部告以现成结论,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做到相机点拨,适时适度,点到为止。

其实,笔者主张努力为学生铺设台阶的原因,除了为了学生内在的长期的终身的发展之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便是文本阅读的需要。我国传统文论就很尊重文章个性生命活体的特性,这从古代文论中惯常使用的,“骨、气、筋、脉、精神”等概念就可以看出。他们从文章的骨骼支持,筋脉连络,气息流转,精神贯注中领略文章的奥妙,所以我们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细读文本,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内部,顺着文章的思路,探索其中的关关窍窍,体悟作者撰文时的种种用心,品味涵咏,如饮佳酿。同样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出来时要像进桃花源的渔人那样“处处志之”,然后以问题作路标,做学生的导游。这样,思维台阶的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让我们心怀尊重,精心思考,给学生一个又一个阅读的台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究、发现、表达,让他们怀着热情和自信主动完成整个阅读活动。让他们在攀登中快乐,在快乐中收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