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作者: 高 慧摘要:“提倡学科综合”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它为音乐教学带来了惊喜的变化。本文对此结合课例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在学科综合这种融合性的教学中要以音乐为根本,把握主次关系,抓住适当时机,符合学生特点,注意内容关联,使其更科学、更合理地服务于音乐教学。
关键词:学科综合;音乐为本;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67-002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聆听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观摩和实践了许多新理念下的“公开课”,教师们或多或少地将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特别是“学科综合”理念的提出,更是丰富了音乐课堂的知识容量,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惊喜的变化,使得音乐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实践证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改变了以往教学内容单一,单纯教唱的模式,为学生从多角度更好地理解音乐、喜爱音乐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音乐和语文综合,感悟内涵引起共鸣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许多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大风歌》《满江红》《阳关三叠》……无不可吟唱。一些优秀的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等,都作为教材编入了语文课本。很多歌曲的歌词,先运用语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来读一读,再配上旋律让学生来唱一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有利于歌唱中情感的发挥。比如:在教学《热爱地球妈妈》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看大量反映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资料,然后再饱含深情地将歌词当成诗歌朗诵,那呼吁性的语言立即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引起了强烈共鸣,唱起歌来分外动情。
二、音乐和美术综合,创设情境激发创造
在教学《粗心的小画家》这首歌后,将歌曲的学习和表现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起动手来帮丁丁改正画中的错误,画出正确的小动物,并由此创编出第二段的新歌词。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让他们体会到了歌词创作的乐趣。美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欣赏中,可以从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人手,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手段来诠释音乐,如用红色表示乐曲欢快的情绪,用蓝色表示乐曲柔和的情绪,音乐强时,线条粗;音乐弱时,线条细……音乐与美术综合,对培养学生逐步建立通感联觉的能力,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音乐和信息技术综合,感受直观理解内容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为音乐课创设教学背景,制作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的现场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歌曲《小雨沙沙》以生动的拟人化的歌词揭示了种子的成长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想象出这一过程。在教这首歌曲时,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设计一个种子发育的动画,通过屏幕,同学们看到一颗沉睡的种子,在沙沙细雨地不断滋润下,慢慢地长出了根,进而发了芽,最终破土而出的全过程。并且,自始至终歌曲都一直伴随着画面的变化。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便理解、记住了歌词,而且也使大家明白了种子生长过程中离不开雨露滋润的科学道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音乐内部不同要素综合,同一形象不同感受
同样的形象,由于音乐内部要素(情绪、速度、创作背景、结构、风格等)不同,所表达的感情就不一样,这充分展示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如欣赏《长城谣》,学生感受到的是悲壮苍凉的情绪,而学生在欣赏《长城长》时,感受到的就是明朗赞颂的情绪,音乐的主题都是长城,可是由于创作的背景不同,他所表现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再如欣赏《茉莉花》时,可选听江苏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让学生聆听、比较他们的差异,体会他们不同的情感,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1996年,美国教育部曾提出“音乐是把钥匙”的说法,强调虽然音乐本身并不等于数、理、化、文、史等学科的领域,但音乐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不仅利于音乐本身的学习,还利于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合理运用“学科综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学科的人文蕴含,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综合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为本”的特点,任何的“枝叶”都必须依附在音乐这个“根”上。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提倡学科综合”理念认识不全面,把握不准确,片面地认为音乐课所涵盖的文化面越广,所涉及的学科越多,就是越综合,没有以“音乐”为教学主线,充分挖掘相关学科知识与音乐的内在联系,将它们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出现了学科综合不够合理、忽视音乐本体的误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斌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在课程改革实施四年后,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我们音乐教育的质量,使得音乐教学无法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根本价值。”
课例:
《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踢踏舞曲,热烈欢快,充满谐趣,表现了藏族人民欢庆丰收、赞美家乡喜悦而自豪的感情。第一环节为相关内容的教学:(1)带领学生欣赏《珠穆朗玛》,分析感受这首歌的旋律特点,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并列举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的歌曲;(2)师生讨论,初步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可从藏民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讨论;(3)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大篇幅地向学生介绍藏族的地理特征、服装礼仪、歌舞种类等民俗文化;(4)学习藏族舞步。第二环节为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学生在教师的伴奏下反复演唱歌曲,由于前面花费了大量时间,没有来得及引导学生对歌曲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不能正确唱出歌曲三部分的情绪对比,特别是第二部分七拍长音的时值。
分析与思考一:学科综合要把握主次关系
看得出,这位教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综合了地理、舞蹈、人文等学科的知识,形式多样,学生也很感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唱《我的家在日喀则》,了解藏族文化和歌舞音乐的风格。可是,这节课中,歌曲的学习成了附属品,本应作为重点的学唱歌曲部分不论是从整节课的时间比重上来看,还是从内容结构的安排上来看,都被大大的弱化了。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与其他学科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恰当
综合,对提高音乐、文化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喧宾夺主,将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偏离音乐课的教学重点。
此课例中,如果适当调整内容的结构比例,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后,把重点放在歌曲的教学上,围绕这首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藏族歌曲多有长音和颤音的特点,了解藏族舞蹈中踢踏舞步的特点,那或许会更适当。
分析与思考二:学科综合要抓住适当时机
学科综合不是简单的相关内容的相加,在以上的课例中,社会、地理、舞蹈学科的知识一股脑儿安排在了导入新课部分,丝毫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要自然、生动,在教学设计安排上要尽量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得巧妙些。相关文化何时渗透,在哪个教学环节渗透才适宜,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应遵循“相关文化的渗透必须为学生学习音乐服务”的原则,用音乐化的手法把相关内容融合到教学中去。
此课例中,在导人歌曲的环节中,可以以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为背景,简要介绍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而在巩固歌曲的环节中,就可以一边唱着《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边来学习藏族舞蹈中的踢踏舞步,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如果还想在歌曲的拓展学习中进行学科综合,那就可以再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藏族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珠穆朗玛》等,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来感受藏族歌曲高亢嘹亮、婉转悠扬的特点。
分析与思考三:学科综合要符合学生特点
相关文化的渗透要适度,内容不宜过深或过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已有知识水平来选择。借用吴斌教授的一句话:“相关文化的渗透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相关文化不要派生新的、无关的知识,应尽量运用学生先前已有的经验来体验感受音乐。”
以上课例中有这样两个步骤:“带领学生欣赏《珠穆朗玛》,分析感受这首歌的旋律特点,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并列举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的歌曲;(2)师生讨论,初步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可从藏民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讨论”。实施中,学生并没有像预先设想的那样很快地说出这是藏族歌曲,对第二个步骤的答案更是感到茫然,因为学生阅历浅,之前对藏族民俗文化接触不多,《珠穆朗玛》这首歌甚至都没有听过,对没有感知经验的他们来说,这样的步骤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相反,如果这是一节初中阶段的音乐课,那么这个步骤还是可行的,又或者将这样的步骤放在新疆歌曲的教学中,以《娃哈哈》等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导人,在学生已经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相信也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学科综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科综合起到促进音乐教学的作用。
分析与思考四:学科综合要注意内容关联
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大篇幅地向学生介绍藏族的地理特征、服装礼仪、歌舞种类等民俗文化,然后再来学习歌曲。对于一堂时间有限的音乐课来说,容量大,时间紧,只要在任何环节拖沓了点,就会导致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但是,真正的课堂上的一些情况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要紧凑,在教学内容上要尽量选取那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最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相关文化蕴藏在音乐中,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或是揭示出来,以拓宽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相关文化的内容必须是由音乐直接生发的,与音乐内容紧贴。
在《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了解藏族歌舞音乐的风格,培养学生喜爱藏族歌舞艺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简要的介绍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藏族踢踏舞曲欢快的节奏特点,再通过踢踏舞步的学习,甚至鼓励学生对基本舞步进行创作组合来增进对踢踏舞曲风格的领会,然后再反过来将这种体会用欢快、热烈的歌声表达出来。没有必要在这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关于藏族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藏族歌舞种类繁多,如果走马观花让学生了解,学生反而印象不深,况且学生对于藏族文化的接触不仅仅限于这一节课,所以应该根据这首歌曲的内容选择最相关的知识。这样一节课紧紧围绕歌曲,从歌曲风格出发,综合舞蹈学科的知识,不仅时间充裕,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学科综合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这片沃土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科综合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获得的知识更多了,对音乐的理解更深入了。但不管教学内容怎样丰富,教学方法怎样多样,“以音乐为本”这个“根”没有变。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要综合,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囊括所有的学科内容,而是要抓住适当的时机,选择符合学生特点、与音乐相关的内容,把握好主次关系,以一种恰当的比例交叉融合,把“根”留住,围绕“音乐”综合,千万不能只顾拓展内容的需要,而忽视教学的重点内容,成为大杂烩。这样才能使其更科学、更合理地服务于音乐教学,是学生得到美的享受。